河西学院的历史学(师范)专业立足西北地区基础教育需求,以四年制本科为基础,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致力于培养兼具历史学科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依托甘肃省重点学科(中国史)和省级教学资源,构建了“历史+地理”跨学科课程体系,突出师范教育与地方文化研究特色,形成了以中学历史教师培养为核心、多元职业发展为延伸的人才输出模式。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强调“一岗多能”理念,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系统的历史学理论,还需具备地理学科基础知识。例如,课程设置中既包含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历史学主干课程,也涵盖基础地理等辅修内容。这种设计使毕业生既能胜任中学历史教学,又可承担地理课程教学任务,契合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对跨学科教师的需求。培养方案还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教育实习、专业考察等环节强化教学技能。
课程体系呈现“双主线”结构:
- 历史学核心课程:包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中国历史地理等,侧重历史思维训练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
- 师范教育模块:设置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教育心理学等课程,辅以模拟教学实训和教学技能竞赛,形成“理论+实践”闭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河西史地研究课程的开设,将敦煌学、简牍学等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优势,彰显“做河西文章”的学科建设理念。
师资力量方面,学院拥有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组成的教学团队,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55%(含在读博士8人),包括全国模范教师、甘肃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获得者。团队依托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丝绸之路研究、西北民族史等领域取得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构建了“科研反哺教学”机制。例如,将《河西通史》等专著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案例,强化学生对区域历史文化的认知深度。
该专业通过“三位一体”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竞争力:
- 校内实验中心:配备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河西历史文化馆,提供文物修复、教学模拟等实训场景;
- 校际联合培养: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开展“1+2+1”联合培养项目,选拔优秀学生进行跨区域学术交流;
- 地方教育对接:在张掖、酒泉等地建立教育实习基地,实现课堂教学与中学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近五年毕业生在中学历史教师岗位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部分学生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深造。
专业特色集中体现在“历史+文旅”融合创新:将旅游管理、文物与博物馆学等学科资源整合,开设丝绸之路旅游研究专题、文化遗产保护等拓展课程。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不仅能在教育领域发展,还可进入文博机构、文化旅游企业从事策展、研学旅行设计等工作,真正实现“多元出口”的人才培养目标。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