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自2018年招生以来,凭借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扎实的教学成果,逐渐成为区域内的标杆性艺术类专业。该专业以“培养现代工匠精神”为核心,注重沟通、创意、设计、制作四大能力的锻造,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产学融合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办学成果在学科排名、竞赛获奖、就业率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展现了专业建设的深度与广度。
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的双轨驱动
南宁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明确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课程设置强调传统与创新结合。核心课程包括中外设计艺术史、广告学、品牌形象策划等理论模块,同时融入平面设计与印刷制作、数字媒体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教学体系采用“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方法,例如将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命题融入课堂,实现“教赛一体化”。学生需掌握从创意构思到技术实现的完整流程,例如通过UI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提升实战能力,并在企业真实项目中完成商业广告、公益广告等全类型作品创作。
教学模式:产学协同与竞赛驱动的创新实践
专业建设依托艺术大师工作室群和协同创新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例如,引入企业项目负责人指导课堂创作,强化实战训练;通过“敷文艺创”品牌参与广西创新设计周,展示壮锦文创等民族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成果。竞赛机制是另一大亮点,学生作品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屡获殊荣,2024年斩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省级奖项15项。这种以赛促学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意思维,还通过赛事反馈优化课程设计,形成教学与行业需求的双向互动。
师资力量与培养成果:双师型团队引领多元发展
师资队伍由教授、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及行业专家组成,90%以上教师具有硕士学历,部分成员为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或电视台资深编导。教学团队曾获广西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师个人在省级教学竞赛、艺术设计大赛中表现突出。学生培养成效显著,近五年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银奖2项,在广告设计、品牌策划等领域就业率超过95%。毕业生可胜任品牌设计、影视传媒、文化创意等岗位,部分学生进入广西电视台等媒体机构。
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本土基因与国际视野的融合
专业注重挖掘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例如通过“壮锦造物”主题课程,将非遗技艺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在思政教育层面,课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设计作品的社会价值导向。同时,引入国际设计文化视野,鼓励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例如在数字媒体课程中探索全球化语境下的视觉表达。这种“本土化深耕”与“国际化拓展”并重的策略,使专业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同时保持前沿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