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阜阳师范大学通过课程建设、师资培育、实践创新三维发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安徽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该校不仅将思政课列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更通过校领导带头上讲台、创新教学模式等举措,推动思政教育实现从理论灌输到价值引领的跨越式发展。这种系统性布局既回应了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彰显了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的使命担当。
专业建设与师资力量是阜阳师范大学思政教育的根基。其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自1983年创办以来,已发展为拥有737人在校本科生的安徽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该专业构建了由46名专任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其中高级职称占比67.57%,包含2名博士生导师和11名硕士生导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师资队伍中既有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也有来自中学一线的教学名师,这种“双师型”结构有效打通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壁垒。近五年获批的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20余项省部级课题,更凸显了教研相长的特色优势。
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该校形成了“四维融合”育人机制:
- 校党委书记程曦首创的“三七制度”时间管理法,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转化为具体学习方法
- 舞台式实践教学通过情景剧再现党史重大事件,如《南海前哨》《活着1937》等剧目实现沉浸式教学
- 案例教学与专题研讨相结合,建立21个教育实习基地实施10周以上集中实习
-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从大一开始配备学术导师,60%专业课教师兼任硕士生导师
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三全育人”理念,构建起立体化知识网络:
- 理论主干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
- 实践拓展模块形成“专业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六位一体体系
- 交叉融合课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实现价值引领
- 数字化资源库整合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等平台
在育人成效方面,该校思政专业毕业生近三年教师资格证通过率100%,就业率保持96%以上,其中2021年登顶全校就业榜首。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深度——皖北地区55%中小学思政教师毕业于该专业,46.3%的思政课高级职称教师出自本校。这种“输血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稳定师资保障,也印证了师范院校扎根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