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文化旅游学院的人工智能专业自设立以来,凭借其独特的培养模式和紧跟行业趋势的课程设计,逐渐成为学校重点发展的新兴学科。该专业依托校企合作机制,以“3+1”培养模式为核心,结合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旨在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和实战经验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整合北京中科院国科科技创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资源,学生不仅能掌握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还能在真实项目中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创新培养模式:校企协同育人
专业采用前3年校内学习+第4年企业实训的“3+1”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前三年,学生系统学习数学基础(如线性代数、概率论)、编程语言(Python、C语言)、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等核心课程;第四年进入合作企业参与项目开发,例如智能系统设计或数据分析实践。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能掌握技术原理,还能通过企业导师指导和真实场景应用积累行业经验。据学生反馈,校企合作模式使“就业推荐率显著提升”,部分优秀学生甚至在大四实习阶段即获得企业留用资格。
二、课程体系:交叉学科与前沿技术并重
课程设置涵盖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和管理科学三大领域,具体包括:
- 基础理论:人工智能导论、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
- 技术工具:TensorFlow框架应用、图像识别技术
- 跨学科拓展:信息管理系统、数字孪生技术为适应技术快速迭代,2025年学校在云南省同类院校中率先开设《人工智能基础应用》通识课,覆盖全校大一学生,培养非专业学生的AI素养。此外,专业还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等平台强化实践能力,部分学生在国家级赛事中斩获二等奖。
三、师资与科研:产学研深度融合
师资团队由中科院博士、企业工程师和校内骨干教师组成。例如,谭贵生副教授主持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基金项目,研究“新基建背景下人工智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其成果获云南省民办协会科研成果一等奖。科研方向聚焦智慧农业、物联网等丽江本地产业需求,如《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丽江高山花卉种植研究》项目,将AI技术与区域经济结合,推动技术落地。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使学生能够接触最前沿的行业动态。
四、招生与就业:区域化布局与多元化发展
专业面向全国多省份招生,学费为22500元/年,学制四年。以2024年为例,在河北物理类招生20人,吉林计划未明确公布但参考2023年规模相近。就业方向覆盖智能系统开发、数据分析师、AI产品经理等领域,部分毕业生进入IT企业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学校通过职业规划讲座和企业双选会搭建就业桥梁,2024届学生中多人获得头部科技公司实习机会。
五、未来展望:AI教育生态构建
面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学校正加速构建“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双轨体系。信息学院院长指出,未来将深化与中科院的合作,引入更多国家级科研项目,同时探索AI+旅游管理等跨学科方向,例如利用机器学习优化丽江旅游客流预测模型。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专业竞争力,也为区域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