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立足培养具备社会学理论体系与实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其学科建设扎根于法学与社会学院的深厚底蕴。该专业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以及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构建了从知识传授到能力转化的完整培养链条,为基层社会治理、社会福利服务等领域输送专业人才。
专业定位聚焦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以民政部门、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为就业主方向。课程体系围绕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三大核心展开,覆盖社区工作、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实务模块。例如社区社会工作课程通过模拟社区治理场景,训练学生制定服务方案;社会统计学则强化数据分析能力,为政策研究奠定基础。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架构,使学生能够掌握社会问题诊断与服务方案设计的双重能力。
在师资配置上,法学与社会学院拥有教授、副教授7人,其中13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并形成以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为核心的科研团队。教师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研究成果发表于《宁夏社会科学》《新疆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这种科研优势反哺教学,例如秦永超教授将乡村振兴课题融入课堂案例,引导学生探讨农村留守家庭的社会支持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采用"校内实训+校外服务"双轨模式:
- 校内依托社会工作实验室、模拟法庭等8个实验平台,开展角色扮演与项目模拟;
- 校外与涧西区社会工作者人才培训基地等建立合作,年均组织普法宣传100余场次;
- 暑期社会实践嵌入"返家乡"活动,2024年开展的心理关爱护航成长项目覆盖3个社区,完成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提升课程6类,服务对象超500人次。这种"做中学"模式使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并涌现出河南省优秀志愿者团队等典型。
升学与就业呈现多元化特征。该专业考研录取率常年保持在25%-50%,2024届毕业生达31.16%,部分学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深造。就业方向涵盖民政部门政策研究员、社会组织项目经理、社区服务中心督导等岗位,职业发展路径清晰。值得注意的是,其法学学士学位授予特色,强化了学生在社会保障立法、社会政策制定等领域的竞争优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