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学院法学专业立足西北地区法治建设需求,通过实践性教学体系与地方法治研究特色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育人路径。该专业依托法学院30名教职工团队,构建了覆盖法律实务全流程的课程设置,并与司法机关建立深度合作,致力于培养具有解决法律实务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1990年原张掖师专设立的法学培训班,经过20余年积累,已成为甘肃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一、学科定位与历史沿革
河西学院法学教育始于1990年原张掖师专的法学专业培训班,2003年在管理系正式设立法学本科专业,2017年独立组建法学院后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服务河西走廊法治生态建设的核心平台,该专业以培养司法实务人才为导向,突出民族区域法治研究特色,设有河西走廊民族法律研究中心和生态法治研究中心,围绕西北少数民族习惯法、环境治理等方向开展研究。这种扎根地方的发展模式,使其成为甘肃省内唯一聚焦河西走廊区域法治的法学教育机构。
二、课程体系与师资力量
专业课程设置紧扣司法实践需求,形成以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为理论根基,以律师实务、模拟法庭为实践抓手的课程结构。核心培养方案包含三大模块:
- 基础理论模块:涵盖宪法学、商法学等14门主干课程
- 实务技能模块:通过法律诊所、案例讨论室开展真实案件分析
- 区域特色模块:开设民族习惯法、生态保护法规等专题课程
师资团队拥有教授4人、副教授10人,其中博士占比26.9%,近五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西北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功能的调适》等课题,科研反哺教学特征显著。
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学院通过"三位一体"实践体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
- 校内实训平台:模拟法庭年均开展庭审演练30余场,法律诊所处理真实案件咨询
- 政校合作机制:与张掖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共建6个实习基地,法律援助工作站年均服务群众200人次
- 学术实践融合:依托祁连法学讲堂邀请实务专家授课,组织学生参与《张掖市诉讼案件量多原因分析》等横向课题
这种"课堂+法庭+社会"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司法考试通过率连续五年高于省内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四、学术生态与发展方向
在复旦大学对口支援背景下,学院构建起跨区域学术网络,与台湾中正大学等建立师资互访机制。科研聚焦两大方向:
- 民族区域法治研究:在《甘肃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河西走廊契约文书研究》系列论文
- 生态法治创新:围绕祁连山保护区开展环境司法研究,相关成果被纳入《甘肃省生态保护条例》修订建议
未来将深化"校地协同"模式,计划增设涉外法律方向课程,服务"一带一路"中西亚法律合作需求。这种立足区域、辐射周边的办学思路,持续强化着专业在西北法学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