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2020年电子信息学院成立以来,依托国家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背景,逐步形成以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为核心的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整合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构建了覆盖电子技术、通信系统、计算机应用等多维度的教学框架,目前拥有4个本科专业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其发展历程与办学成果展现出鲜明的工程教育特色,尤其在图像处理与识别、智能装备与自动控制等前沿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理念,致力于培养具备现代电子技术理论和系统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政引领,学生需掌握信号获取与处理、智能控制系统开发等核心技能,最终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场景中承担电子设备研发、通信系统优化等职责。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三大层级:
- 基础理论层:涵盖通信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强化数理逻辑
- 专业技术层:设置数字信号处理、移动通信等应用型课程
- 实践创新层:依托40余间实验室开展EDA设计、PCB制作等实训。
专业特色体现在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两个维度。教学团队通过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在无线通信实践创新实验室等平台中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学生参与电子设计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的获奖率达行业领先水平,近五年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16项,形成“以赛促学”的良性循环。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智能控制系统开发、工业物联网构建等领域展现出突出竞争力。
师资力量与科研条件构成专业发展的双引擎。学院现有49名教职工中含博士16人、硕士生导师16人,科研团队聚焦智能信号处理与通信系统优化方向,近三年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获发明专利60余项。配套建设的计算机与电子通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作为广西高校教学示范中心,提供从电路设计到系统集成的全流程实训环境,有效支撑学生完成从理论认知到工程实践的跨越。
就业前景与职业发展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可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工业自动化系统设计等岗位,尤其在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具有较强适应性。用人单位反馈显示,学生普遍具备跨领域协作能力与快速技术迭代适应力,这与专业课程中嵌入的计算机网络、自动测控技术等模块密切相关。持续深造的毕业生中,约30%选择攻读图像处理、智能控制等方向的硕士学位,形成学术研究与工程应用并重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