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省重点高职院校,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依托长三角区域智能汽车产业集群优势,构建了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该专业聚焦车辆关键技术、信息交互技术、基础支撑技术三大核心领域,对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国家战略,培养具备生产制造、试验测试、技术支持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课程体系深度融合智能传感器、线控底盘、车联网等前沿技术,形成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践的完整培养链条。
核心课程与培养体系
专业课程分为基础模块与核心模块,前者包含汽车电工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汽车构造与原理等,后者侧重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智能传感器应用、底盘线控技术等实践性内容。实训环节设置智能传感器装调、线控底盘测试、整车故障诊断等项目,采用"六步法"教学模式,通过角色转换(教师-客户/学生-生产者)强化职业素养。课程体系还引入1+X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证书标准,实现"岗课赛证"一体化育人。
产教融合与教学资源
- 校企合作:与比亚迪、宇通、吉利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设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订单班培养;
- 实训条件:拥有道路应用实训室、环境感知综合实训室等高水平实验室,配备智能网联汽车整车调试平台;
- 师资力量:教师团队包含双师型教师、高级技师、省级教学名师,其中张凤娇等教师指导学生获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应用赛项一等奖,凸显实践指导能力。
就业前景与行业对接
专业就业方向覆盖研发测试、生产装配、运营维护三大领域,首岗定位装配调试、质量检测,发展岗延伸至测试工程师、检修技师。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PA/CA级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将达50%,而目前专业工程师缺口超过10万人。毕业生可进入智能汽车零部件企业、无人驾驶研发机构及车联网服务商,从事ADAS校准、智能座舱维护、V2X设备部署等工作,起薪普遍高于传统汽车专业15%-20%。
创新培养与职业发展
专业实施"六维公民"教育模式,通过创新创业大赛、专利申报、国际技能交流等途径提升综合能力。例如,宋敬滨教授团队指导学生获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刘勺华教师推动"中文+职业技能"境外培训项目。学生还可通过专转本、境外升学进入江苏理工学院等高校深造,或参与金砖国家技能竞赛拓展国际视野,形成技术迭代与终身学习的双轨发展路径。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