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英语专业创办于1976年,是该校办学历史最长的专业之一,已形成以师范教育为核心、多维度发展的培养体系。该专业立足川东地区教育需求,构建了“语言基础+教育实践+人文素养”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累计培养近6000名毕业生,其中涌现出国家级学术领军人物如董洪川等优秀校友。在“新文科”背景下,专业持续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校内外实践基地与多元化课程设置,助力学生成为基础教育骨干力量。
一、培养目标聚焦教育使命
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从教信念和家国情怀的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强调毕业生需在5年内成长为基层中学的教学骨干,具体要求包括:践行课程思政、掌握先进教育理念、具备班级管理能力以及持续职业发展意识。例如,毕业生需能组织校级示范课、开展新教师培训,并通过跨文化交际课程强化国际视野,实现英语教学与品德养成的深度融合。
二、课程体系凸显实践导向
课程设置分为语言技能、教育理论和文化素养三大模块:
- 核心语言课程: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分析性读写等,注重夯实语言基本功;
- 师范能力课程:设置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技能及班级管理,融入中小学模拟课堂等特色实践环节;
- 拓展课程:通过西方文化典籍阅读、韩语/日语课程组等,培养多元文化认知。此外,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结合语言实验室与情景模拟实训室,提升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学科特色与资源优势
专业依托省级基础外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15个语言实验室、2个同声传译实验室及38个校外实践基地,形成“校内模拟+校外实战”的双轨培养模式。师资队伍中,90%以上教师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60%具有海外研修经历,并长期聘请美英外籍教师参与教学。科研方面,教师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课题20余项,开发的“巴渠文化读译”等省级一流课程,将地方文化与国际视野相结合,强化专业的地域服务属性。
四、就业路径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基础教育领域,就业方向涵盖中学英语教学、教研管理及教育机构培训等。数据显示,部分毕业生进入外事外贸、翻译等领域,展现复合型能力优势。专业通过“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三阶段实践体系(累计38周),确保学生掌握从教学设计到班级管理的全流程技能。校友职业发展轨迹显示,持续进修成为重要路径,近年有多名毕业生考入国内外高校攻读硕士,印证了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