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创立于2002年,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已成为该校重点建设的标杆学科。该专业于2018年入选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019年跻身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通过IEET工程教育认证,2022年更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展现了其在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上的显著成就。专业以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器件—芯片—系统"联动的培养体系,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领域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课程体系方面,专业采用"三段式"培养模式,通过综合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化培养三个阶段实现能力递进。核心课程包含半导体物理、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原理等理论课程,并配套EDA综合实验、器件仿真与工艺综合设计等实践环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验证—设计—综合"三层次递进实践体系,通过电路板设计、芯片制造流程模拟等实训项目,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还拥有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室等高端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接触纳米光电薄膜、柔性电子材料等前沿技术的实践机会。
师资力量的配置体现了"双师型"教育特色,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14人,形成半导体物理器件、集成电路、电子技术三大教学团队。教师团队主持十余项省级教研项目,在新型薄膜电子器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多项技术被评价为"国内领先"。这种科教融合模式使得课堂教学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例如微电子工艺综合设计课程直接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学生可参与芯片封装测试全流程实操。
学科竞赛与创新培养成效显著,年均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等顶级赛事。近四年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40余项,学校不仅全额支持竞赛经费,还对获奖师生给予额外奖励。依托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进入讯芯电子科技等企业实习,部分优秀学生通过2+2联合培养项目进入电子科技大学深造。这种"以赛促学、产学联动"的培养策略,使毕业生在FPGA开发、芯片版图设计等领域具备竞争优势。
就业升学数据印证了专业实力,60余人考取复旦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研究生,10余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就业领域涵盖集成电路设计、测试、制造全产业链,典型岗位包括芯片设计工程师、硬件开发工程师等,薪资水平居工科专业前列。毕业生在华为海思、中芯国际等企业表现突出,部分成长为技术骨干或985高校教师。这些成果得益于专业持续优化的"双轮驱动"战略,即同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