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与地方发展特色,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的双重资源,通过多学科交叉课程设置、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以及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培养扎根民族地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培养方案既注重数学基础与计算机核心能力,又强化智能算法与行业实践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路径。
课程体系以数理基础与智能技术双轮驱动,核心课程包含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学科,同时设置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应用等前沿技术课程。专业特别强调编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Python高级编程、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构建阶梯式技能训练体系。实验课程占比超过30%,依托华为ICT学院、红帽学院等校企共建平台,实现真实项目驱动的工程化教学。
招生选拔体现地域服务导向,2024年该专业面向全国计划招生45人,其中贵州省内占43人。录取要求明确物理与化学为必选科目,近三年贵州理科本科二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稳定在420分左右(2023年为422分/位次82376)。跨省招生规模较小但持续拓展,例如2024年云南省投放1个理工类名额,山东等地的录取线则接近本科一段控制线(2024年山东最低477分)。
师资团队拥有教授14人、副教授21人的高职称梯队,其中10人具有博士学位。学科带头人周锦程教授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入选全球Top 2%顶尖科学家榜单。教学团队首创民族文化数字化科研创新团队,在智慧农业、教育大数据领域取得显著成果,近五年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实践培养构建"学科竞赛+认证考试+企业实训"三维体系。学生年均参与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省级以上赛事超50人次,行业资格认证通过率达98.5%。校企合作覆盖广东泰迪科技、贵州智阳信息等企业,设立奇安信奖扶助学基金,开展智能系统开发、数据挖掘等实战项目。教育硕士培养成效显著,近两年4人考入华中师大等高校攻读博士。
该专业的地域服务特色体现在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民族文化数字化研究方向,开发布依族语言处理、民族纹样识别等特色课程。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领域,近三年就业率超95%,其中35%扎根贵州基层单位,成为推动民族地区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