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省"十四五"首批新工科专业,温州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立足国家制造强国战略,构建起融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自动化控制于一体的交叉学科体系。该专业以"新工科"培养理念为核心,通过智能产品设计制造、智能装备故障诊断、智能工厂系统集成三大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2023年机械工程学科在泰晤士学科评价中达到B-等级,全球学科排名进入前150-201位次。其培养方案突出三个特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架构、产学研深度协同的实践模式、国际化视野拓展的育人路径。
在学科交叉构建上,专业依托机械工程(国家一流专业)与工业工程(国家一流专业)的学科优势,整合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等院系资源。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层+核心层+应用层"的三级架构:
- 基础层:涵盖《机械原理及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等工程基础课程
- 核心层:设置《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工业大数据技术基础》等智能技术模块
- 应用层:通过《精益制造项目实践》《智能制造生产系统综合实践》完成知识转化这种"机械筑基、智能赋能"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在掌握机械精度设计、传感器原理等传统制造技术基础上,同步提升Python编程、物联网技术等数字化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呈现"双平台驱动"特征。校内依托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22个科研平台,配置价值1600万元的激光加工机器人等设备。校外与合兴集团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形成"理论教学-虚拟仿真-真机实操"三级实训链条。2023年数据显示,学生在国际级竞赛获奖12项,申请发明专利554项,校企联合课题经费突破1.6亿元。特别设置的"企业导师驻校制"将拓普集团等企业高管引入课堂,通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课程实现真实项目驱动教学。
就业培养路径具有显著的前瞻性布局。专业瞄准智能产品研发(占岗位需求35%)、工业物联网运维(占28%)、智能工厂管理(占22%)三大新兴领域,构建"课程模块-职业认证-产业服务"衔接机制。根据行业预测,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将达450万人,而该专业毕业生凭借机械制造系统与自动化、超快激光先进制造等特色研究方向培养,在长三角地区智能装备企业就业率达97.3%。典型案例包括09级毕业生王骏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8级刘骁艇成长为上市公司国际业务负责人。
这种"学科交叉筑基+产教融合赋能+国际视野拓界"的培养模式,使专业成为浙江省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高地。随着温州大学平阳智能制造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投入运营,专业正通过"智能生产线诊断维护""云制造系统开发"等特色方向,持续为区域产业升级输送高端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