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自2017年开设以来,始终以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为使命,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该专业隶属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依托贵州南部特色旅游与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平台,致力于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夯实,又强调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现代文化创意策划的双向融合,形成了"理论+实践""本土+国际"的双轨培养路径。
培养目标聚焦三大核心能力。该专业以"创意、管理、营商"为人才培养关键词,旨在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管理者。通过文化产业管理概论与文化资源学等核心课程,学生可系统掌握文化项目策划、文化品牌运营等专业知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培养方案中融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营等特色模块,强化学生对黔南地区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能力。
课程体系呈现阶梯式布局。基础阶段设置文化产业经济学、文化政策与法规等理论课程,进阶阶段则通过会展策划与文案、影视编辑等实践性课程提升专业技能。最具特色的是创新性地开设了民族养生文化与产品开发、地方文化产业经营实务等区域性课程,形成"通识教育+专业核心+特色方向"的三层架构。这种课程设计使学生在掌握通用管理技能的同时,能深度参与黔南州喀斯特地质文化旅游带和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区的产业实践。
产教融合模式贯穿培养全程。专业推行"校内导师+行业导师"的双导师制,与黔南州非遗保护中心、贵州竹乐科技等10余家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学生可通过文化产业实训中心参与真实项目运作,近三年斩获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5项、省级专业竞赛奖项18项。这种"做中学"的培养方式,使得学生在毕业前就能积累会展服务、文化产品设计等岗位的实战经验。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该专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必修课程,通过"影山青年讲堂""非遗产业研究院"等载体,引导学生在文化创意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数据显示,参与《邓恩铭》歌剧等红色文化项目的学生,在职业素养测评中表现出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这种独特的育人模式,使毕业生在文化行政管理、文旅企业运营等岗位中展现出突出优势,近三年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