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作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地缘优势,形成了"产教研一体化"的鲜明特色。该专业自2000年创办以来,已构建起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拥有全国首批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培养资格,并在2023年软科专业评级中达到"B+"水平。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专业深度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与现代旅游业态,打造出"知识-素质-技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该专业形成了四大核心课程群:
- 旅游人类学与文化遗产:开设《旅游人类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等特色课程,依托桂林历史文化研究院的学术资源
- 智慧旅游管理: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展《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统计》等数字化课程
- 服务运营管理:建立"导游基础-旅行社管理-景区规划"的阶梯式课程链
- 国际视野拓展:设置《全球史导论》《东盟教育史》等跨文化课程,配合英语、越南语等双语教学。这种课程架构既强化了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又对接了智慧旅游新业态发展需求。
实践教学体系凸显"双循环"特色:在校内构建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旅游规划设计平台,拥有13间专业实验室;在校外与3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形成"认知实习-项目实训-顶岗实践"的三阶培养路径。典型实践项目包括参与北京冬奥会服务、东盟博览会接待,以及在印象·刘三姐景区开展民族旅游产品开发。学生通过"课岗赛证融合"机制,近五年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0项、"挑战杯"全国二等奖等成果。
师资团队以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为引领,形成"学术导师+行业导师"的双师结构。现有教授23人、副教授28人,其中具有海外背景教师占比21%,双语教学教师9人。科研方面聚焦民族旅游与区域发展,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完成地方政府横向课题25项,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提供智库支持。这种"学术研究反哺教学"的模式,使课程内容始终保持行业前沿性。
人才培养成效体现在多元就业路径:约40%毕业生进入文旅行政部门与5A级景区管理岗,30%任职于华侨城、开元酒店等龙头企业,15%考取世界史博士点继续深造,另有部分创业者成功开发民族文创产品。专业通过"3+1"国际联合培养,与越南、泰国等高校建立人才输送通道,国际学生占比达在校生规模的8%。这种立足本土、辐射东盟的办学格局,正助力专业向国家级一流专业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