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工程教育理念和OBE(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为核心,紧密结合区域产业需求,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该专业围绕材料成型工艺开发、装备设计与智能化控制领域,培养能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等行业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近年学生竞赛成绩突出,省级以上奖项达24项。
培养目标聚焦应用型创新人才
该专业以“厚基础、强技能、重创新、促就业”为培养主线,强调学生需具备材料成型原理应用能力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课程设计覆盖材料制备、加工工艺、自动化控制三大模块,要求学生不仅能掌握金属焊接、塑性成型等传统技术,还需适应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需求。毕业生需在矿山机械、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中胜任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多维度岗位,同时注重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课程体系融合多学科交叉
专业课程设置突出材料科学与机械工程的交叉性,核心课程包括:
- 材料科学基础(含金属学与热处理)
- 材料成型原理与工艺(如焊接冶金学、铸造工艺学)
- 智能化控制技术(涵盖材料成型数值模拟、增材制造技术)
- 质量检测与分析(现代材料分析技术、材料力学性能)
同时融入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相关课程,例如CAD/CAE软件应用和智能生产调度实训,确保学生掌握从理论到产业实践的全链条技能。
实践教学强化工程能力
实践环节占总学分比例超过30%,形成“基础实验-综合实训-产业实践”三级体系:
- 实验室科研项目:学生可参与教师科研任务,例如材料成型工艺优化或新型合金开发;
- 校企合作实训:依托31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开展智能运维检测、数字化制造等产教融合项目;
- 学科竞赛与创新实践: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金相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18项,凸显创新能力。
师资与硬件支撑专业发展
专业拥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博士2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12.5%,同时柔性引进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校内实验室面积达3390平方米,配备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增材制造模型设计认证平台等,设备总值超1700万元。此外,通过山西省现代玻璃产业学院、新型多功能玻璃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
就业方向对接区域产业升级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矿山机械、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等领域,职业路径包括:
- 工艺工程师(焊接、铸造方向)
- 智能制造系统设计师
- 质量检测与项目管理
部分学生进入航空航天与电子封装行业,从事高精密成型技术研发或新材料产品开发。数据显示,近年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且“技术骨干”与管理人员培养成效显著。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