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与荷兰泽兰德大学合作的机械电子工程(中荷合作)专业自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以来,已成为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的典范。该项目依托两校优势资源,通过"3+1"培养模式和中外联合教学机制,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专业不仅注重机械电子领域的核心能力培养,还强化英语沟通与国际视野,为学生搭建了通往欧洲职业发展与学术深造的平台。
在培养模式上,学生前三年完成以机械设计、自动控制、测试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若满足英语成绩和学业要求,可申请第四年赴荷兰泽兰德大学完成毕业设计。这种分段式培养既保证了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又通过海外实践强化了工程应用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荷方教师每年承担12门专业课程教学,采用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授课模式,配合中方助教制度,实现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双向融合。
课程体系具有三大特色:一是构建了机、电、测、控一体化的知识框架,核心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控制工程基础、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等;二是引入6门荷方特色课程,如工业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机电控制系统;三是设置港航特色课程模块,例如港口机械测试技术、集散控制系统,将通用理论与行业需求深度结合。课程采用原版教材的比例超过70%,全英文授课比例达40%。
在国际竞争力培养方面,项目建立了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时可同时获得上海海事大学的毕业证、学位证和荷方颁发的课程结业证书。近十年数据显示,超过30%的学生通过选拔赴荷深造,其中85%的留学生进入飞利浦、鹿特丹港等跨国企业,或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世界200强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国内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主要流向外企技术研发、港口设备管理等岗位。
该专业的校企协同机制同样值得关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校方联合荷兰Fantys大学、上海振华重工等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将工程管理、可靠性设计等实践课程比重提升至35%。实验室建设方面,依托"现代港口物流"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构建了虚实结合的实训平台,支持学生开展港口自动化系统仿真、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等实操训练。这种产教融合模式使毕业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展现出显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