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立足青藏高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培养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作为青海省两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该专业依托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科优势,通过课程改革、校企合作、数字化教育等举措,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与产业深度对接的育人体系。其专业建设紧密围绕会计教育数字化转型和产学研协同发展展开,展现了鲜明的区域特色与时代创新性。
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数字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领域胜任财务分析、投融资管理等工作。课程设置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模块:
- 核心课程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强化专业基础;
- 数字化课程如Python语言、商业智能、PA财务机器人等,紧跟行业前沿技术需求。此外,专业通过案例教学和沙盘模拟实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知识+技能+实践”的三维能力框架。
数字化转型与学科创新
为应对会计行业变革,该专业深度参与数字化会计教育认定(DAEC)项目,推动教育端与产业端需求衔接。具体措施包括:
- 课程内容更新:引入ERP实训、财务大数据分析等模块;
- 教学方法创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利用虚拟仿真平台增强学习体验;
- 科研转化:依托校级科研团队如财务会计研究创新团队,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这一转型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也为学生适应智能财务岗位奠定基础。
实践教学与校企协同
专业注重产教融合,构建了多层次实践平台:
- 与本地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实习机会;
- 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如企业财务咨询、区域经济调研等;
- 组织全国大学生金融挑战赛、企业经营沙盘大赛等竞赛,以赛促学。数据显示,学生初级会计资格证通过率超70%,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印证了实践体系的有效性。
师资力量与区域服务
学院师资队伍由教授5人、副教授14人及企业客座教授组成,其中4名教师入选青海省预算绩效管理专家库。团队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如参与行业培训、承担横向课题),强化教学与实务结合。同时,专业聚焦青藏高原特色产业,开展民族地区财务管理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库支持,体现了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责任。
就业竞争力与持续发展
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数字化技能与多民族文化适应力双重优势。通过全员测评活动、职业规划指导等举措,学生就业方向涵盖政府机构、金融企业及跨区域民营企业。专业还通过MPAcc会计硕士点建设,搭建本硕衔接通道,近五年考研率达14%,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路径。未来,随着青海生态经济高地建设的推进,专业将进一步深化与新能源、文旅等产业的协同创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