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工程学院作为吉林省重点应用型高校,其智能建造专业深度融合了土木工程、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学科,以BIM技术、数字孪生和智能机器人为核心,构建起适应国家新基建战略的前沿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基础,通过校企联合共建、微专业拓展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多元化路径,致力于培养具备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施工和精益化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课程体系既包含传统力学基础,又融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形成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强调"理论+实践+创新"三维能力培养。毕业生需掌握智能建造机器人编程、建筑信息模型(BIM)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核心技术,能够在五年内胜任大中型项目的智能化施工管理。通过75%实践学时占比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人民大街改造工程等真实项目,完成从BIM建模到施工方案优化的全流程训练。这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工程教育与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脱节的问题。
课程体系构建凸显交叉学科特色:
- 基础理论层:涵盖结构力学、土力学等工程基础
- 核心技术层:包括智能测绘、Python程序实训等数字化工具
- 专业应用层:设置建筑可视化表达、智能建造协同应用等创新课程
- 拓展提升层:通过微专业开设云数据挖掘、机械设计基础等跨学科选修特别设置的数字建造微专业,以16学分浓缩16种专业软件操作能力,通过小班教学和企业高工驻校方式,实现"课证融通",学生可凭BIM技能证书置换学分。
教学模式创新体现在三方面:
- 校企双元育人:与广联达、吉林汇通等头部企业共建智能建造综合实训室
- 项目驱动教学:采用"实操+实赛+实战"三维模式,近年获全国数字孪生创新大赛一等奖等30余项竞赛荣誉
- 数字化平台支撑:依托吉林省数智管理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平台,开发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
师资团队由双师型教授与行业专家共同组建,包括BIM技术产业学院院长韩风毅教授等领军人物。团队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制定地方标准1部,近五年发表核心论文13篇,获发明专利13项。通过企业技术创新研讨会和联合教材开发,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同步。
实践平台建设形成"基地-考点-智库"三位一体架构:
- 校内建有智建管理虚拟仿真实训平台、BIM实训中心等三大实验室
- 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秀案例,拥有自主工业软件应用人才培养基地
- 作为全国BIM技能考试考点,实现"在校考证"的职业技能贯通
就业网络覆盖中建、中铁等央企核心岗位,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超95%,60%三年内晋升技术骨干。升学方面,依托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管理等研究方向,多名学子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博士。校友周学蕾等典型案例,印证了该专业在BIM技术应用和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培养成效。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