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作为该校传统重点学科,依托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构建了独具特色的音乐创作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植根于广西多民族文化土壤,注重将现代作曲技法与本土音乐元素融合,通过系统化课程设置与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多元创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学科建设成果显著,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B级评级,并纳入首批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该专业以作曲为核心模块,形成包含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学、管弦乐队配器法等主干课程的技术理论框架。所有课程均强调OBE教育理念(成果导向教育),通过《计算机音乐制作》等现代技术课程突破传统创作边界,同时设置《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特色课程深化学生对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及东盟音乐文化的认知。专业教学中特别注重对近现代作曲技法的研究,利用国家级音乐实验教学中心的先进设施,实现音乐创作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多维度培养路径:
- 田野采风与创作转化:每年组织学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集民间音乐素材,将田野成果转化为原创作品;
- 舞台实验与学术交流:依托中国-东盟音乐周等国际平台,推动学生作品参与现代音乐展演;
- 跨学科项目实践:通过交响史诗《壮天歌》等大型创作项目,训练学生驾驭复杂音乐体裁的能力。这些实践环节与艺术实践部、民族管弦乐团等校内平台形成联动,确保理论知识与创作技能同步提升。
在师资与科研方面,专业团队由60%硕士生导师构成,包含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的学科带头人。近年来承担3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形成以《音乐创作》精品课程为代表的教研成果。学生作品在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比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部分原创歌曲被省级媒体收录播出,印证了创作导向型教学的有效性。
该专业通过弹性学分制(4-8年)实现个性化培养,毕业生既可从事音乐创作、影视配乐等艺术实践,也能胜任高校教学、音乐编辑等理论研究工作。其培养模式凸显三大优势:技术理论与文化传承并重的课程设计、国际化与本土化交融的创作视野、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结合的能力塑造,为当代音乐教育提供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范式参考。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