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学院舞蹈学(师范类)专业立足艺术教育本质,以培养具有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独特的育人体系。该专业依托音乐与舞蹈学学科优势,融合师范教育特色,通过核心课程模块化设计与实践教学链条化延伸,构建起从基础训练到创新应用的全方位培养框架,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职业发展基础。
在课程体系上,专业围绕舞蹈史论、技能训练和教学能力三大维度展开。必修课程包括芭蕾基础训练、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现代舞及舞蹈编导等技能类课程,同时设置舞蹈概论、中外舞蹈史、舞蹈教育学等理论课程。尤其注重跨学科融合,如舞蹈解剖学与乐理与视唱的交叉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多维知识结构。这种设计既强化了学生的身体表现力,又提升了其艺术理论分析能力。
实践教学是该专业的核心特色,通过三类递进式环节实现能力转化:
- 基础实践:包含军事训练、教育见习等通识性活动,培养职业素养;
- 专业实践:覆盖艺术采风、公益汇演、舞蹈专场晚会等,如首届师范班汇报晚会创新采用五模块教学展示法,将芭蕾舞技术解析与民族舞蹈文化体验相结合;
- 综合实践:通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双轨考核,要求学生完成12周教学实习并提交原创舞蹈作品。这种"演-教-研"一体化模式,使学生在真实教育场景中掌握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能力。
专业建设深度融入秦东地域文化,形成独特的美育浸润体系。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开发了皮影戏、阿宫腔等地方艺术资源转化课程。学生不仅参与国际交流演出(如赴英国、爱尔兰等地巡演),还通过大中小美育一体化实践基地,将民间舞蹈传承与中小学美育课程开发结合。这种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双向互动,强化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教学创新能力。
就业导向明确聚焦基础教育领域,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中小学舞蹈教师、少年宫艺术指导、文化馆舞蹈研究员等岗位。数据显示,该专业在2023年全国应用型舞蹈学专业排名中位列第33名,其培养的师资具备"双师型"特质——既能开展课堂教学,又能组织校园文艺活动。用人单位反馈显示,学生教案设计能力与跨学科整合能力尤为突出,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区域艺术教育骨干力量。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