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学院于2024年新增的智能建造专业,标志着该校在建筑行业智能化转型中的前瞻布局。作为融合土木工程、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跨学科专业,它以培养"懂技术、会创新、能实践"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在江苏省推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该专业通过产教融合与学科竞赛双轮驱动,形成了独特的育人模式。
专业课程体系凸显智能化特征。依托工程力学和结构力学等传统学科基础,增设BIM技术应用、工程项目智慧管理等前沿课程,形成"智能设计-智慧施工-智慧运维"的完整知识链。实践环节占比达40%,包含建筑结构数字化设计课程设计和智能测绘实习等模块,学生需完成从三维建模到施工模拟的全流程实训。这种"理论筑基+技术赋能"的教学架构,使毕业生既能应对传统工程问题,又能驾驭智能装备操作与工程大数据分析等新挑战。
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学院定期举办智能建造学科竞赛,2024年的电动机起吊装置竞赛要求团队在两周内完成设计、制作与测试。评分标准中,电机空载性能与载重质量各占40%,倒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竞赛材料清单包含漆包线、微型齿轮箱等工业级元件,通过"手搓电机"的沉浸式体验,学生深入理解电动机控制原理与机械传动系统的工程应用。这种"以赛促学"模式已培育出多个智能施工设备优化方案。
校企合作网络为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专业与京东班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引入智慧工地管理系统与建筑机器人操作等实战项目。在宿迁学院新校区1.5亿智慧校园建设中,智能化施工模块成为学生参与的真实案例。通过BIM协同设计平台,学生可同步跟进综合管网监测系统等20余个子系统的实施,这种"课堂连接工地"的模式缩短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差距。
就业导向精准对接产业升级需求。毕业生可从事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化施工管理等新兴岗位,覆盖政府机关与科技型企业双重领域。随着江苏省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推进,掌握工程BIM计量与控制工程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专业通过双导师制(校内教授+企业工程师)确保培养规格对接行业标准,首届毕业生已有部分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组实习。
在教学方法上,专业推行翻转课堂与项目式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例如在液压设备控制课程中,学生需先自学电机调速原理,再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塔吊模型的PID控制调试。教师团队开发的虚拟建造仿真系统,支持学生进行施工风险预判与方案优化,这种"数字孪生"训练使失误成本降低70%。考核方式突破传统试卷模式,增设智能施工方案路演与建造机器人操作认证等多元评价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