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立足行业需求,构建了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现代旅游管理实务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融合国际视野和服务意识的课程设计,着力培养能在文旅行政部门、旅游景区、酒店及旅行社等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2023年数据显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毕业生中1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7人成功考入公务员系统,反映出该专业在学术深造与职业发展中的多元通道优势。
培养目标与核心能力
该专业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育人导向,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双重塑造。通过系统学习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等课程,学生能够掌握旅游规划开发、景区运营管理等专业技能。特别注重双语教学的实践应用,《旅游英语听说》《餐饮管理(双语)》等课程占比达20%,有效提升学生在涉外旅游服务中的竞争力。
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
课程设置形成"基础+核心+实践"三维架构:
- 理论基础模块:包含《管理学原理》《旅游经济学》《旅游政策与法规》等12门必修课程
- 专业技能模块:设置《导游业务》《旅游项目策划》等实践性课程,引入企业真实案例教学
- 行业前沿模块:开设《智慧旅游管理》《文旅融合创新》等选修课,对接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
实践教学环节占比达35%,依托江苏省省级旅游实习基地,与瘦西湖景区、万豪国际集团等20余家单位共建实训平台,实施"学期项目制"教学模式,确保学生每年参与不少于120课时的实地操作。
就业方向与发展路径
毕业生呈现"四维就业结构":
- 行政管理方向:各级文旅局、航空管理局等公务员岗位
- 企业管理方向:国际品牌酒店运营、景区开发管理等中高层职位
- 教育科研方向:高校教师、旅游规划研究院所研究员
- 创新创业方向:文旅项目策划、研学旅行机构创办
近三年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其中在长三角地区就业占比78%,月均起薪5200元。专业与扬州大学、重庆大学等建立研究生推免通道,为15%的毕业生提供深造机会。
产教融合与国际化建设
专业实施"双导师制",聘请行业专家承担《前厅运作与管理》等课程教学,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合作开发"酒店VET实训基地"。建有江苏省沿海湿地旅游研究中心,聚焦湿地生态旅游研究,完成盐城丹顶鹤湿地公园等5个省级规划项目。国际交流方面,每年选派20名学生赴韩国、日本高校进行学期交换,同时接收东南亚留学生开展文化体验实践。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