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都理工大学表演专业历经近二十年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该专业立足传统艺术根基,融合现代数字技术,通过"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培养理念,构建起覆盖舞台表演、影视创作、社会服务等多维度的教学框架。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金课和文旅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专业在保持戏剧影视表演核心优势的同时,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拓展创新空间。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采用"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 表演基础课程:包含形体与舞蹈、艺术语言基础、创造角色的基本技巧等传统训练模块
- 影视创作课程:设置影视镜头表演、纪录片创作、综艺节目编导等现代媒介课程
- 数字技术课程:开发基于VR技术的剧场空间认知、传统戏曲数字化等前沿课程这种课程体系既保留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精髓,又融入镜头前表演、社会表演学等新兴学科内容,通过每周不低于8课时的实训课程,确保学生掌握从剧本分析到舞台呈现的全流程技能。
专业独创的"双师双能"培养机制颇具亮点:
- 校内导师团队:由17位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硕士教师构成核心教学力量
- 行业导师体系:聘请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江苏广电集团等22位客座教授
- 项目制教学:依托实验剧场和15个校外实习基地,实施"教学-创作-展演"闭环训练这种机制下,学生近三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戏剧比赛二等奖等14项国家级奖项,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
就业方向呈现"四维拓展"特征:
- 传统演艺领域:覆盖专业文艺院团、影视传媒机构的演员、导演岗位
- 新兴媒体领域:涉及网络视听节目制作、短视频表演等数字内容创作
- 教育培训领域:包括戏剧教育、艺术考级培训等美育工作
- 跨界融合领域:延伸至企业形象塑造、文旅项目策划等复合型岗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92%以上,其中35%进入省级以上专业院团,形成以成都为中心辐射西南的就业网络。
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传统+科技"的深度融合:
- 川剧传承创新:依托全国高校唯一的川剧艺术研究所,开发川剧数字化课程群
- 虚拟仿真技术: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实现剧场空间的可视化教学
- 智能表演研究:在文旅重点实验室开展AI辅助表演训练系统研发这种特色使该专业在西南地区高校中形成差异化优势,其"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被教育部评估专家评为"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创新样本"。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该专业虽非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但通过"学科交叉"策略,有效整合传播学、数字媒体技术等资源。学生在深造时可选择传播学硕士点,或报考戏剧与影视学等关联学科,这种"艺术+科技"的培养路径,正契合文化产业发展对复合型表演人才的需求趋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