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师范)专业作为江苏省重点建设方向,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2021年成功申报转型为音乐教育专业,标志着该专业进入新时代发展阶段。依托百年办学积淀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资源优势,该专业构建了涵盖教育学、音乐教学法、合唱指挥等多元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兼具艺术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近两年本科生就业率分别达到100%和97.22%。
一、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的双轨融合
该专业以“新文科”教育理念为指导,形成“三层次”课程结构:
- 基础理论层:包括中外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等核心课程,强化学生对音乐本体的认知
- 教育技能层:设置钢琴即兴伴奏、音乐教学法、合唱指挥等实践课程,注重教学场景模拟与技能转化
- 交叉拓展层:通过教育学原理、艺术管理、多媒体技术应用等课程,培养跨学科视野特别设置昆曲社传习与《音乐学》杂志编辑等特色实践项目,使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学术编辑中深化专业认知。
二、培养模式:思政引领与创新驱动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课程思政”建设,将红色音乐文化、民族音乐遗产融入教学:
- 思政元素渗透:通过解析《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建立艺术表达与家国情怀的关联
- 田野调查实践:组织学生赴江苏地方戏曲院团考察,完成《南京乐社口述史》等研究项目
- 创新能力培养:采用“工作坊+音乐会”模式,鼓励学生改编民歌教材、设计校本课程这种模式使毕业生既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又可参与社区美育推广,近三年培养出多位省级教学比赛获奖者。
三、师资力量与学科支撑
专业现有9名专职教师,其中硕士生导师3人,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梯队:
- 学术带头人:如音乐美学家范晓峰教授,其《音乐理解现象研究》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优秀奖
- 教学创新团队:包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薛雷教授等,团队获评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
- 实践导师制度:聘请中小学特级教师参与毕业论文指导,确保培养方案对接基础教育需求依托音乐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江苏省优势学科平台,学生可参与《中国特色作曲理论体系研究》等国家级课题,实现本硕博贯通培养。
四、就业导向与职业发展
专业定位紧密对接社会需求,构建“三位一体”就业服务体系:
- 升学通道:通过学术能力提升计划,每年约30%毕业生进入中央音乐学院等院校攻读硕士
- 职业培训:联合江苏省教育厅开展教师资格证专项辅导,通过率达98%
- 校企合作:与江苏大剧院、南京青少年宫等建立实习基地,提供艺术策划、教育管理等岗位这种培养机制使毕业生形成多元职业选择,既能成为中小学音乐骨干教师,也可在文化馆、出版社等领域发挥专业优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