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学院作为安徽省以工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学科建设活力。该校自2021年获批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以来,依托国家一流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基础,逐步形成"学科交叉融合、实践能力导向、产教协同育人"的特色培养体系。本文将从专业定位、课程架构、实践平台、师资力量及发展前景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在专业定位方面,蚌埠学院人工智能专业明确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强调计算机科学、统计学与脑神经科学的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围绕"建模能力"与"行业应用"双主线,设置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课程,同时融入Python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基础课程强化编程能力。这种设计既注重理论深度,又突出技术应用场景的适配性。
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多层次资源支撑:
- 校企共建的人工智能研究产业学院提供真实项目开发环境
- 华为ICT网络学院平台支持算法部署与系统集成训练
- 专业实验室配备深度学习服务器集群和智能感知设备
- 学科竞赛体系涵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安徽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竞赛等赛事这种"课赛结合"模式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双师型"特征。学院现有专任教师中博士硕士占比88.5%,既有朱洪浩副教授等深耕算法研究的学者,也有熊鹤讲师等具备企业项目经验的工程师。2025年引进的蹇木伟教授(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和宋广乐秘书长,进一步强化了在计算机视觉和智能系统开发领域的研究实力。教师团队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教学注入前沿科研成果。
发展前景方面,学校正推进智慧校园生态建设,Deepseek大模型在教育场景的应用探索为学生提供AI技术实践平台。就业数据显示,毕业生可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从事算法开发、系统运维等工作,部分学生进入华为ICT生态企业。值得关注的是,专业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深化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等机构的合作,未来计划增设智能机器人方向,完善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人才培养链条。
从学费标准看,该专业执行公办院校4900元/年的收费标准,配合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具有较高性价比。对于有志于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考生,蚌埠学院通过系统性课程设计、多元化实践平台和持续强化的师资力量,正在皖北地区打造特色鲜明的应用型AI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