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职业技术大学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立足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需求,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该专业依托学校深厚的交通行业背景与产业资源,构建了“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课程设置紧密对接智能网联汽车“三横两纵”技术架构,覆盖车辆关键技术、信息交互技术及基础设施支撑等领域,并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的推进,该专业毕业生在智能汽车研发、测试、运维等领域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一、培养体系:以复合能力为核心
专业培养目标聚焦德技并修,强调硬件能力(如智能传感器安装调试)、软件能力(如嵌入式系统开发)与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融合。学生需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结构原理,并能完成线控底盘、环境感知系统等关键部件的生产调试。通过“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学校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例如与比亚迪、宇通客车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确保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与前沿技术融合
专业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及实训环节三大模块:
- 基础课程:包括汽车电工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汽车机械基础,夯实学科基础;
- 核心课程:重点强化智能传感器技术(如激光雷达、视觉感知)、车联网技术应用及智能座舱系统调试;
- 实训环节:通过环境感知综合实训室、线控底盘装调等实践项目,模拟智能网联汽车从装配到测试的全流程。
此外,课程融入1+X证书(如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标准,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
三、就业前景:多维度岗位覆盖
毕业生可从事以下领域工作:
- 技术研发辅助:参与智能汽车部件设计、测试及标定;
- 生产与运维:包括无人驾驶车运营维护、智能网联汽车故障诊断;
- 新兴领域拓展:如车联网系统部署、共享出行管理及智能交通设备维护。
根据产业规划,2025年PA/CA级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将达50%,2030年超过70%,岗位需求持续增长。学生首岗以装配调试、生产检验为主,发展岗可晋升至测试工程师或技术主管。
四、专业特色:产教协同与高原技术适配
学校依托比亚迪产业学院、青藏高原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突出高原环境下的技术适配能力。例如:
- 高原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低温、低氧环境对智能系统的影响;
- 校外实训基地:与吉利、奇瑞等企业合作,开展无人驾驶车特定场景测试;
- 双师型教师团队:5名教师具备计算机算法与车辆工程交叉学科背景,支撑跨领域教学。
五、发展支撑:政策与资源双重保障
作为教育部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学校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6个、华为5G+数字化人才基地,并牵头组建西宁市绿色算力产教联合体。近五年教科研立项118项,授权专利172件,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学生可参与省级以上技能竞赛,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28项,凸显实践创新能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