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始终将财务管理视为保障教学科研、推动长远发展的核心支撑。通过构建“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体制框架,其财务工作以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为导向,逐步形成预算编制、收支监管、资产配置、风险防控的闭环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建设既遵循国家《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及高等教育特点,又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力求在开源节流中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一、管理体制与核心职能
太原学院实行校(院)长负责制,由校领导层直接统筹财务决策,并设置总会计师岗位作为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强化专业管理能力。财务机构分为一级财务机构(计划财务处)和二级财务机构(非独立法人单位内设),前者统一制定制度并监督执行,后者则需接受垂直指导。核心职能涵盖四大层面:
- 预算管理:科学编制年度预算,建立“保人员、保运转、保发展”的分配原则,并通过决算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
- 收支控制:严格规范收费行为,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学费(如财务管理专业4950元/年)、科研经费等合法合规使用;
- 资产保全:建立资产购置、登记、处置全流程制度,定期核查账实一致性,防止流失;
- 监督服务:通过财务信息化建设简化报销流程,推动“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同时强化内部审计和绩效评价。
二、管理措施与服务优化
为提升财务管理效能,学院采取多项创新举措。首先,加强政策研究与应用,通过培训学习精准把握省市财经政策,主动争取资金支持。例如,2024年校党委书记调研时提出需“统筹开源与节流”,鼓励拓展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等收入渠道。其次,推进信息化转型,建立财务共享平台,实现预算执行、票据核销等业务的线上办理,减少人工干预误差。此外,学院还注重跨部门协同,计财处与教学、科研单位联动,协助编制项目预算并监控执行进度,确保资金精准投入重点领域。
三、法规遵循与挑战应对
太原学院严格遵循《会计法》《预算法》等法规,并在校内制定涵盖经费审批、票据管理、人员轮岗等细则。面对财务风险,学院通过年度决算分析识别资金缺口、结余异常等问题,并建立应急预案。例如,针对科研经费使用复杂性的挑战,明确“项目负责人制”与财务审核双轨并行,既保障合规性又提升灵活性。未来,随着高等教育竞争加剧,如何进一步优化绩效工资分配、应对财政拨款波动等将成为深化财务管理改革的关键课题。
通过以上实践,太原学院正逐步形成一套兼具规范性与灵活性的财务管理模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区域服务能力提升提供坚实保障。这一体系的持续完善,不仅需要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更依赖全员参与的财务文化构建,最终实现“管理出效益、服务促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