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抓手,通过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深化实践育人模式等举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学校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为框架,既注重理论深度又强调情感温度,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创新性地将课堂延伸至社会实践与艺术创作领域,使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生态,既筑牢了青年学子的理想信念根基,也为西部地区培养了一批具有家国情怀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学科建设与师资力量方面,贵州师范大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为基础,构建了覆盖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该学科在全国第四、五轮评估中均获B等级,稳居贵州省文科学科首位,并在2023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师资队伍中涌现出29名省级“金师”,1人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形成由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等组成的学术梯队。通过“思贤名师”培育项目,学校分层次培养教学精英、骨干和新锐三类人才,177名教师入选该项目,为思政教育注入持续动力。
课程体系创新体现在“经典·教材·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中。学校打造了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202门省级“金课”,将贵州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教师通过诵读《忆秦娥·娄山关》、讲述长征故事等情境化教学,实现理论具象化。独特的“课前三分钟”环节让学生自主分享贵州桥梁建设、“天眼”科技成就等案例,用身边事诠释大道理。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六位一体”创新创业生态链,覆盖课程实验、竞赛培育到项目孵化全流程。每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学生化身“维修达人”解决乡村设备故障、通过直播带货推广农产品、策划“山那边的故事”夏令营。这种将课堂搬进田间地头的实践,使95%以上学生参与基层服务,在实践中深化对“四新”“四化”战略的认知。学校还将思政元素融入原创话剧《黔中师大赋》《天眼之魂》,通过艺术展演让红色基因可视化。
特色育人机制通过“典礼教育体系”贯穿学生成长周期:新生在校史剧展演中感受办学初心,毕业生在“理论宣传二人讲”中坚定使命担当。数据显示,该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2%,其中68%扎根西部基层教育岗位,涌现出大批“四有好老师”。这种将价值塑造与职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使思政教育既成为专业底色,更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