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休闲体育专业依托体育与健康学院的深厚底蕴,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该专业自2018年本科设立以来,通过"体教融合"战略和"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体育人才。从教学创新分享会中引入的SE模式到BOPPPS教学模型,学院始终以实践为导向,构建了覆盖教学、科研、竞赛的立体化培养体系。
一、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培养路径
该专业通过与德阳体育局、成都动能体育服务有限公司等6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典型业务载体"式教学框架。核心培养路径包括:
- 校企协同课程开发:将健身教练岗位能力需求分解为分学期教学目标
- 双师型教学团队:由世界冠军、行业协会技术总监等组成的师资队伍占教师总数37%
- 订单式人才培养:开设"剑南春定向班"等特色班级,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
二、创新驱动的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围绕"专业+NX"模式展开,N代表户外拓展、健身指导等专业方向,X包含护理、食品科学等跨学科选修模块。核心创新体现在:
- 情境体验教学(SE模式):通过创设生活化运动场景强化技能理解,如将乒乓球教学融入社区服务场景
- BOPPPS六步教学法:在专业课中实施"课前摸底→目标导入→参与式学习→效果检验→总结反思→教学分析"闭环
- 创新创业教育:依托40余项国家专利成果,开设"动感旋转健身杠铃"等特色课程
三、多维立体的实践平台
学院配置总值超3000万元的实践设施,形成三级实践体系:
- 基础技能层:11万平方米户外运动场、29间医学护理实验室
- 专业提升层:中国摔跤协会训练基地、省级传统体育与康养文化研究中心
- 创新拓展层: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校级"互联网+"竞赛平台实践教学采用"三实三创"模式(实验、实训、实习;创新、创意、创业),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7项,省级以上奖项156项。
四、成果导向的质量保障
通过"双证书"考核制度(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实现95%就业率和90%专业对口率。特色成果包括:
- 竞赛优势:健身健美类项目近三年获全国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8项
- 教改突破:建成省级一流课程3门,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
- 社会服务:年均培养500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承接政府全民健身项目12项
这种培养模式既保持了"涉武文化"传统优势,又通过交叉学科渗透(体育+护理+食品科学)形成了独特的大健康人才培养路径。学院正朝着建设"四川同类型一流体育与健康学院"的目标稳步迈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