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对低值易耗品的会计处理需要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根据现行制度,低值易耗品属于周转材料范畴,其入库环节的账务处理直接影响后续成本核算的准确性。由于这类物品具有单价低、使用周期短的特点,其入库分录需结合采购方式、核算科目设置等具体场景进行判断,下文将从科目选择、分录编制及特殊情况处理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低值易耗品入库的核心科目为“周转材料”。根据2014年会计准则调整,低值易耗品与包装物统一归入周转材料科目(科目编号1412),企业可根据管理需求下设在库、在用、摊销三级明细科目。例如,采购价值800元的办公用品时,需先通过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在库)科目记录资产增加。部分企业若单独设置低值易耗品科目,则直接借记该科目,但需注意与现行准则的衔接。
入库环节的标准分录遵循“资产增加、资金减少”原则。以现金采购为例:借: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在库)
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若采用赊购方式,则贷记应付账款科目。例如,某企业购入价值2000元的工具,尚未付款时,分录应为:
借: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在库) 2000
贷:应付账款——XX供应商 2000
特殊业务场景需调整核算方法。对于集中采购的大批量低值易耗品,若符合待摊费用确认条件,可先通过过渡科目处理。例如,某工厂一次性购入5000元劳保用品,计划分5个月摊销,入库时应做:
借: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在库)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
后续每月领用时再按比例转入费用科目。此外,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月末需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调整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
科目勾稽与管理制度保障核算准确性。企业应建立采购登记台账与财务系统联动机制,确保在库数量与账面一致。例如,资产管理员需在采购后及时提交单据,财务人员核对电子表格记录与发票信息,避免出现在途物资未入账或重复登记等问题。定期进行在库低值易耗品盘点,发现差异时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调整。
从业务全流程看,入库分录仅是低值易耗品管理的起点。财务人员需关注后续的领用摊销环节,例如采用五五摊销法时,领用当日需将50%价值转入费用科目,同时将资产状态从“在库”调整为“在用”。通过规范的入库核算与精细的科目管理,企业既能满足会计准则要求,又能为成本控制提供可靠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