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理工学院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作为国家新工科建设的重点方向,自2020年由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转设以来,已形成一套融合机械工程、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特色培养体系。该专业以“重基础、宽口径”为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创新实践课程和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具备智能装备研发、智能工厂管理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核心优势在于将学科交叉性、产业适配性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应用型技术骨干。
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围绕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大主干学科展开,构建了多层次知识框架。基础理论层面涵盖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工程科学;技术应用层面包含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集成技术等前沿课程;人工智能领域则涉及机器学习、机器视觉等模块。例如,数控机床与编程课程结合数字化制造技术,强化学生从设计到加工的全流程能力,而智能生产计划管理(MES/ERP)则培养工厂系统优化思维。这种“机械+信息+智能”的课程结构,打破了传统学科边界,形成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知识网络。
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
专业依托智能创新实践中心、智能制造装备实验室等平台,构建“理论-实训-产业”三级培养链路。实践教学环节占比显著,包括:
- 校企联合培养:与长城汽车、杰普特光电等30余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开设“长城班”“寒桦班”等定向班,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 创新项目全覆盖: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如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驱动创新能力,2024年学生获国家级奖项18项,省级奖项47项。
- 双导师制:校内教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确保课题来源于真实生产场景,如智能产线优化、工业机器人故障诊断等。
多元支撑的科研与师资
专业拥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博士占比70%,并引入企业兼职教师10余人,形成“学术+产业”双轨师资团队。科研平台方面,依托超轻弹性体材料绿色制造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荆门市通用航空产业研究院等,近三年获批横向项目经费547万元,发表SCI论文5篇。例如,在智能检测领域,教师团队开发的传感器技术已应用于本地企业产线升级。这种“教学-科研-服务”联动模式,既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又为学生提供参与前沿课题的机会。
就业与深造的双向通道
毕业生就业呈现“高匹配度、高留鄂率”特点,2024届协议就业率70.7%,留鄂率(不含升学)达69.48%。职业路径包括:
- 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从事智能工厂规划、工业物联网部署;
- 装备研发与运维:在长城汽车等企业参与智能装备设计与故障诊断;
- 学术深造:前18%优秀生可免试推荐至双一流院校攻读硕士,研究方向聚焦数字化孪生、工业大数据分析等领域。此外,专业与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建立学术合作,为学生考研提供资源支持,近三年升学率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