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财经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立足新疆区位优势,依托教育部批准的"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和"中亚经贸研究与汉语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该专业将财经学科优势与语言文化教育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专业支撑。其培养模式既体现传统语言教学特点,又融入数字化时代需求,展现出鲜明的应用型、复合型定位。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该专业形成了"语言+文化+技能"三维架构。主干课程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俄语(主修语言)、英语(第二外语)等语言类课程,同时设置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等文化素养课程,并辅以语言课堂教学实践、中华才艺等实践模块。特别注重俄语教学的深度拓展,依托地缘优势强化中亚语言能力培养,形成与内地高校差异化的竞争力。
培养模式呈现"四重融合"特征:
- 语言能力与实践教学融合:通过孔子学院志愿者选拔、国际中文教育赛事等平台提升教学实操能力
- 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在文化课程中引入数字人文创新思维、多媒体技术应用等现代教学手段
- 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文化自信培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 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与国际贸易企业、传媒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强化商务场景下的语言服务能力
就业方向体现多元化布局。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孔子学院、国际学校等教育机构,同时拓展至国际贸易、对外交流、文化传媒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通过与中亚国家高校合作、参与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已累计向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输送近百名教学人才。但据近年学生反馈显示,就业满意度存在提升空间,部分毕业生反映岗位适配度有待加强。
国际教育资源整合方面,学校构建了"三位一体"支撑体系:
- 师资团队:组建含3名教授、10名副教授的复合型教学队伍,80%教师具备海外教学经历
- 科研平台:设立教育部国别研究中心、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智库平台
- 实践网络:在哈萨克斯坦设立孔子学院,与特变电工等涉外企业共建20余个实践基地
从学生发展视角观察,该专业形成了"双向能力提升"路径。一方面通过HSK考试辅导、汉语桥竞赛等强化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依托国际文化节、多语种角等活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党建工作中开展的"师生共建教学相长"主题活动,将红色基因植入专业建设,近年荣获"优秀基层党支部"称号。这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培养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素养与职业使命感。
在新时代背景下,该专业正加快推进"数字+人文"转型。通过建设国学数字资源库、开发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探索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传播方式。其"新文科创新班"项目整合经济学、管理学交叉课程,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这种创新实践既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展现出边疆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