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主要适用于投资方对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的投资,其核心是通过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反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这种方法强调投资方与被投资方的经济实质关联,需分取得、持有、处置三个阶段处理,涉及成本调整、损益确认、权益变动等关键环节。以下结合实务操作,系统解析各阶段的会计处理逻辑与分录编制要点。
一、取得阶段的核算处理
当投资方取得股权时,需比较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异:
- 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公允价值份额时,差额视为商誉不单独确认,按实际支付金额入账: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 - 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公允价值份额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公允价值份额)
贷: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差额)
例如以3050万元取得被投资单位30%股权,若其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亿元,则: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3000万
贷:银行存款 3000万
贷:营业外收入 50万(差额50万=1亿×30%-2950万)
二、持有期间的动态调整
持有期间需根据被投资单位经营成果及权益变动持续调整账面价值:
(一)损益调整
- 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时,按持股比例确认投资收益: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 发生净亏损时反向冲减,但以账面价值减至零为限: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二)现金股利分配
收到被投资单位宣告的现金股利时,需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实际收到时: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三)其他权益变动
被投资单位发生其他综合收益或资本公积变动时,按比例确认: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其他权益变动
贷: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三、处置阶段的终止确认
处置股权时需结转相关科目并确认处置损益:
- 出售部分股权时: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损益调整/其他权益变动
贷:投资收益(差额) - 结转其他综合收益至投资收益: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投资收益(或反向分录)
例如出售持股的60%,原账面价值中损益调整科目余额为200万,其他综合收益余额为50万:借:银行存款(实际收款额)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60%部分)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120万
贷: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30万
贷:投资收益(差额)
同时结转权益变动:
借:其他综合收益 30万
贷:投资收益 30万
四、特殊事项处理
- 超额亏损:当被投资单位亏损超过投资方账面价值时,依次冲减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应收款、预计负债,未确认亏损在备查簿登记;
- 公允价值转换:原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转为权益法核算时,需将公允价值与新增投资成本合并确认初始投资成本。
通过上述分阶段处理,权益法能动态反映投资方在被投资单位权益的真实变动,其核心在于持续跟踪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变动并通过明细科目精准计量。实务中需特别注意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评估及亏损冲减顺序的合规性,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反映投资经济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