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省较早开设城乡规划本科专业的院校,绵阳师范学院城乡建设与规划学院经过十余年发展,形成了以工学学士学位为核心、五年制培养为特色的专业体系。该专业依托2019年获批的川西北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四川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构建起"校地协同、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该专业在2024年首次纳入四川省乡村振兴专项计划招生目录,成为服务地方发展的特色专业。
在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方面,该专业以人居环境学科群为支撑,课程设置兼顾传统规划理论与现代技术应用。核心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GIS空间分析、城市设计等模块,同时开设新农村建设规划与设计等特色课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针对零基础学生设置美术课程系统培训,配备专业教师团队,如网页提到的何齐宇老师就是典型代表。这种课程体系既传承建筑学科基础,又融入新工科理念,通过"双师支撑"教学模式(理论教师+行业导师)实现知识转化。
实践教学体系呈现多层次、多维度特征:
- 实验室集群:拥有1800平米的省级人居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涵盖建筑模型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等12个专业工作室
- 校际合作平台:参与中西部高校联合毕业设计,如2024年完成的《大理·龙尾关街区保护更新设计》项目,与湖南大学等11所高校协同创作
- 在地化实践:2025年3月开展的抗香村桃花节调研,将《乡村规划原理》课程与第七届四川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设计大赛备赛相结合,形成"真题真做"特色
社会服务方面,该专业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自2018年起,师生团队先后完成绵阳市首个乡村振兴规划示范点、松潘古城复兴规划等数十项地方项目。特别是通过"校企耦合平台",实现"教师融入行业、学生融入项目"的良性循环。2024年定向培养的乡村振兴专项计划学生,更享受每年1.1万元专项补助,毕业后直接服务基层规划建设,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在网页的案例中得到生动展现。
人才培养成效体现在两方面:就业质量与学术成果。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92%以上,其中20%通过考研进入"双一流"高校深造。学生团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如2024年在中西部联合毕设中提出的多元节点"无界渗透"理论,展现出创新思维。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通过"一生一策"个性化培养,使学生在乡村振兴、历史街区保护等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