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绵阳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三大本科专业之一,机械电子工程以“机械+电子+智能”的交叉融合为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培养路径。该专业依托1163万元教学设备和26个实验实训室的硬件支撑,围绕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求,通过多维度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培养兼具机械设计能力与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其毕业生连续四年实现95%去向落实率,27.17%进入国家电网与研究生深造,展现出强劲的专业竞争力。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立足成渝区域经济发展,以机械制造技术为根基,深度融合工业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构建“三位一体”培养框架:
- 知识体系:覆盖机械设计基础(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技术(如电路原理、PLC控制)及智能系统(如工业机器人、数控编程)
- 能力塑造:通过金工实习、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训等环节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近四年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15人次
- 素质拓展:依托与四川长虹、九州电子等企业的深度合作,推行“双师型”教学,15名教师具备行业背景,实现课堂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
专业课程采用“基础模块+方向模块”的灵活架构,重点打造三类能力:
- 机械工程基础能力:通过《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建立机械系统认知
- 智能控制技术能力: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化生产线》等课程中植入智能控制逻辑
- 系统集成创新能力:借助《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现代检测技术》实现跨学科知识融合。
特别设置机器人技术与测控技术两个选修方向,引入工业4.0应用场景,例如在液压与气动实验室开展智能装备故障诊断实训,使学生在解决机电系统集成等复杂工程问题时,能综合运用传感器技术与PLC编程技能。
实践平台与学科优势
学院构建了“实验室-竞赛-企业”三维实践体系:
- 校内实验平台:1860平方米实验室配备数控加工中心与工业机器人工作站,支持从零件测绘到智能产线调试的全流程训练
- 学科竞赛机制:组织参与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赛事,近四年累计获省级以上奖项311人次
- 校企协同育人:与中密控股等企业共建7个校外基地,将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技改项目结合,2024届毕业生在盛屯矿业集团等上市公司就业率达30%。
就业前景与发展路径
专业毕业生呈现“高就业率+高质量就业”双特征:
- 行业分布:55%进入机械电子制造领域,27.17%考取研究生或进入国家电网
- 岗位类型:涵盖智能装备研发(占38%)、生产管理(22%)、技术服务(25%)三大方向
- 典型雇主:包括平武电力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国企,以及舜宇光学等智能制造龙头企业。
数据显示,该专业学生通过3D打印技术与智能检测系统等特色课程训练,在工业机器人运维等新兴岗位中展现出独特竞争力。2024届毕业生中,智能制造系统工程师岗位占比提升至19%,反映出专业建设与产业升级的深度契合。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