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1993年设立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以来,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该校工科领域的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依托省部级产业学院和校企融合联合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师范与非师范双模块为特色的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兼具工程实践能力与教育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整合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专业构建了完善的课程体系与实验平台,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支撑。
模块化培养与课程体系
专业采用师范与非师范双模块培养机制,满足不同职业规划需求。师范模块侧重电子技术与教育技能融合,开设电子学科教学论等课程,强调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非师范模块聚焦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主修无线通信系统、嵌入式技术及应用等前沿课程,强化工程开发能力。核心课程体系涵盖三大层次:
- 基础理论:电路分析基础、模拟/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
- 专业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
- 实践应用: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DSP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
实践教学环节占比达30%,通过电子工艺实习、通信软件课程设计、大学生创新实验室项目等环节,形成“理论-实验-工程”递进式训练链条。
师资力量与硬件设施
专业拥有双师型教师团队,12名专任教师中包括1名教授、7名副教授及8名博士,研究方向覆盖电子、通信、嵌入式系统等领域。实验室建设投入超1000万元,建成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14个专业实验室,配备通信原理实验箱、单片机开发平台等设备,实现一人一机的实验条件。校企共建的珠海康定电子、深圳信盈达等10余个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项目开发环境。
产教融合与就业竞争力
通过“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导论、认识实习、实训、生产实习、就业),专业与中国联通、湛江铁塔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开展入校实训与顶岗实习。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8%,约75%进入珠三角地区,任职于电子信息产品设计、通信网络维护、信息系统集成等领域,典型岗位包括硬件工程师、通信系统调试员、技术教学岗。升学方向涵盖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并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学科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
专业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东省工科实验技能大赛为载体,建立“学科竞赛-双创项目-科研孵化”培养链。近三年获国家级竞赛奖7项、省级奖项42项,包括2022年广东省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学生可通过科技创新实验室自主开展智能硬件开发,参与教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项目,提升工程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