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依托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跨文化教学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该专业始建于1955年,经过7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培养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培养体系涵盖师范与非师范两个方向,既注重学术研究能力,又强化实践应用素养,在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及科研创新方面均展现出显著优势。
在学科建设与培养模式上,该专业采用“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前两年半以普通教育课和学科基础课为主,后一年半根据方向分流,针对性开设专业课程。师范方向强调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核心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学语文教学设计;非师范方向侧重文化传播与创作能力,设置比较文学、编辑出版实践等课程。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生可衔接硕士阶段的深度研究。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是该专业的另一亮点。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博士学历占比56%,包括4名博士生导师和22名硕士生导师。团队中有国家级教育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及省拔尖人才,形成跨文化文学研究的科研特色。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近20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独特的“汉语言文化圈”研究平台,整合延边地区双语双文化资源,为学术创新提供支撑。
课程体系以文学理论与语言技能为核心,构建三大模块:
- 基础理论课程:文学概论、古代文学、现代汉语
- 专业方向课程:师范方向包含语文教学论,非师范方向增设新闻采访实践
- 跨文化实践课程:双语演讲、朝汉口译训练等特色课程
同时,建有吉林省中国语言文学跨文化素质拔尖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微格教学、文秘实践等环节强化应用能力。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师范方向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中学语文教育,非师范方向则广泛进入新闻出版、文化宣传及政府机关。专业累计培养3000余名毕业生,其中既有高校博士生导师,也有中小学校骨干教师。近年就业率稳定在较高水平,部分学生通过汉语国际教育平台参与对外文化交流,体现“立足延边、辐射东北亚”的区位优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