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光华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自2013年成立以来,始终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依托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教学理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该专业通过学科竞赛驱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引领等模式,在校园文创、智能产品、工业设计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学生作品多次斩获国家级奖项并亮相国际展会。其教学实践不仅彰显了新文科建设的前瞻性,更成为吉林省高校设计教育领域的标杆。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赛一体化驱动实践转化
专业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为核心理念,将学科竞赛深度融入教学环节。例如,在第二届“缤纷文创 智汇光华”校园文创大赛中,学生团队设计的《印象·光华》系列文创作品,以校园标志性建筑为元素,通过插画与拼图形式传递文化符号,荣获一等奖。这种模式打破传统课堂边界,通过项目制教学让学生在真实设计场景中掌握用户需求分析、产品功能开发和商业价值转化的全流程能力。数据显示,学生累计获得50余项国家专利,印证了实践导向教学的有效性。
跨学科课程体系:艺工融合重构知识图谱
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多维度交叉性,形成三大核心模块:
- 基础能力模块:涵盖《产品设计表现技法》《模型制作》等课程,强化手绘、3D建模等基本功;
- 科技应用模块:开设《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虚拟现实技术》课程,引入AI生成设计与3D打印技术;
- 文化创新模块:通过《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课程,探索传统造物智慧与现代设计的结合。这种架构使学生在掌握设计美学的同时,具备运用智能技术工具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创作的“日月光华”二合一书签,既体现校园文化符号的视觉提炼,又实现功能模块化设计,展现技术与艺术的平衡。
产学研协同机制:双循环生态赋能产业对接
专业构建了“校内工作室+企业项目+行业展会”的三级联动平台。在校内,文创产品设计工作室与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工作室成为创意孵化基地;对外则与敦煌研究院、迪士尼授权公司等6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推动设计成果产业化。例如,在2024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创意设计展中,学生从传统造物文化中提取元素的20件IP设计作品,因兼具文化内涵与商业潜力,引发企业高度关注并达成合作意向。这种“设计—展示—转化”的闭环生态,使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价值引领体系:三位一体塑造设计伦理
专业将社会责任、工匠精神、文化传承融入教学全过程。在《交通工具设计》课程中,要求学生结合吉林省乡村振兴需求开发农用设备;《家电产品设计》课程则强调可持续材料应用。这种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出如毕业生王佳龙等既具专业素养又有社会担当的设计师代表。同时,通过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非遗技艺研习等活动,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诠释能力,如教师团队创作的徽州漆艺作品即是对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译。
这一系统化培养体系,使长春光华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在十年间快速崛起。其以创新性、应用性、文化性为支点,不仅重塑了地方高校设计教育范式,更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输送了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