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学与智能科学深度融合的交叉学科,辽宁何氏医学院的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以培养“医工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依托该校在眼科健康领域的独特优势和何氏眼科集团的全产业链资源,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自设立以来,通过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机制和产教融合模式,为智能医疗与大健康产业输送了大量应用型人才,其培养方案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特色。
在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向上,该专业强调医学数据智能处理和医疗技术工程化转化。通过四年制本科教育,学生需掌握基础医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核心知识,重点培养智能医学图像处理、智能诊疗系统开发等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明确指向智能医疗产品研发、医疗健康数据管理和智能康复技术应用三大方向,毕业生可胜任医疗科技公司研发岗、卫生健康部门技术监管岗及医疗机构技术支持岗等多元职业路径。
课程体系设计凸显学科交叉性,包含三大模块:
- 医学基础课程:涵盖解剖学、生理学等传统医学知识;
- 智能技术核心课程:如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智能医学影像识别;
- 实践创新课程:包括智能医疗机器人开发、精准医疗技术实验等。特别引入华为云实训平台和东软医疗案例库,将企业级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种课程结构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实现医学诊断逻辑与工程技术思维的有机融合。
校企合作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依托国家眼健康特色小镇和眼基因库平台,与华为、东软医疗、新松机器人等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搭建了人工智能眼科创新应用平台等实训基地。学生可参与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医疗大数据分析等真实项目,毕业前即获得在何氏眼科集团的优先录用机会。这种“学习-实践-就业”闭环模式,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方面,专业团队由双师型教师主导,其中86%的专职教师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并包括人工智能与医学领域的跨学科专家。教师团队承担多项省级科研项目,在眼底病变智能筛查等领域取得专利成果,部分技术已实现商业化应用。此外,实验室配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模拟系统、智能诊疗开发平台等先进设备,为学生提供前沿科研环境。
综合来看,该专业凭借医工交叉课程体系、头部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和眼科健康特色资源,在2025年校友会中国大学应用型专业排名中位列第一。对于志在进入智慧医疗赛道的考生而言,其35.1%的行业年增长率预测和近30家合作企业的就业通道,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与职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