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作为安徽省首批“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育特色院校”,近年来围绕国家“双碳”战略和区域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该专业依托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部矿山智能技术与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构建了从本科到博士的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202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后,已形成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学科特色。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产教协同、科研创新和人才输出三个维度,成为服务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产教融合模式是该专业发展的关键路径。学院与蔚来汽车、国轩高科等龙头企业共建了新能源汽车卓越班、智能网联汽车卓越班,并联合成立安徽省汽车智能制造和先进工艺产业创新研究院等7个校企平台。这种协同机制不仅提供30多个实践基地,还通过“双导师制”将企业技术需求融入课程设计,例如在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实验室中开展的校企联合项目,使学生直接参与高压电池管理系统、露天矿山特种车辆集群控制等前沿技术研发。
课程体系以新能源汽车三电技术为核心,覆盖动力电池技术、整车控制技术、车用驱动电机原理与控制等模块,同时设置氢能和燃料电池等前瞻性课程。实践教学占比超过40%,依托价值1000余万元的实验室集群,包括:
- 全国高校唯一的智能网联车辆实验室
- 具备电池全生命周期测试能力的动力电池技术实验室
- 模拟真实产线的车辆拆装实验室通过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国家级赛事,学生团队已斩获“福特优行”挑战赛二等奖等20余项荣誉,并入选团中央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科研创新聚焦产业痛点,组建了煤矿无人驾驶、智能底盘等6个科研团队。在动力及储能电池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中,教师团队开发的电池管理系统已应用于国轩高科量产车型。近三年,专业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2项,在电驱电控系统优化领域发表SCI论文23篇,形成专利池16项,其中露天矿卡无人集群技术实现作业效率提升35%。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首届毕业生即实现97.32%就业率,38.3%考研深造,进入比亚迪、蔚来等头部企业的占比超60%。值得关注的是,其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中,学生可在大二申请进入特种车辆及无人系统研究所参与课题,这种早期科研训练模式使硕士推免率较传统专业高出15个百分点。随着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百万辆,该专业年招生规模已达400人,预计到2026年将为行业输送千名复合型技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