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作为省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立足粤北地区,面向广东省基础教育需求,构建了以"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60余年办学积淀,形成了"两写一讲"(写作、书法、教师口才)的鲜明特色,通过"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文化传承"的复合培养路径,致力于为中小学输送具有扎实学科素养与创新教学能力的语文教师,并为地方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核心课程体系:文学根基与教育能力并重
本专业课程设置围绕"三型人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培养目标展开:
- 主干课程:包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基础学科,构建系统化的文学知识框架。
- 教育模块:设置语文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训练等课程,强化师范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能力。
- 特色选修:开设禅宗文化研究、岭南地方文学、影视文学等课程,结合韶关地域文化优势拓展学术视野。课程实施注重"经典文本精读+教学案例分析+学术论文写作"的三维训练,例如通过《阿Q正传》解读社会批判思维,借助《唐诗三百首》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特色:技能强化与文化浸润双轨并行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呈现三大创新亮点:
能力锻造工程
建立汉字书法实训室、教师口才实训室、微格教学实验室等12个专用空间,实施"周周练、月月评"的持续训练机制。学生需完成100小时书法临摹、50篇教学教案设计、20场模拟授课等量化指标,确保师范技能达标。文化传承创新
依托省级科研平台"禅宗文化研究中心",将六祖惠能思想、丹霞山文化等地方元素融入课程。学生在《岭南文学专题》中调研客家方言,在《文化创意设计》课程开发本土文旅IP,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课程建设突破
拥有《汉字书法训练》《教师口才训练》《文学概论》3门省级一流课程,其中前两门慕课累计学习人数超2万,形成"线上线下混合、课内课外联动"的教学新模式。
三、就业竞争力:多元路径与精准定位
该专业毕业生呈现"教育主体、多元辐射"的就业格局:
- 核心领域:近三年约65%毕业生通过教师编制考试,主要任职于珠三角及粤北地区中小学,部分优秀学生参与"援疆支教""乡村教育振兴"等项目。
- 拓展方向:20%进入党政机关、文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宣传、策划等工作,职业选择涵盖公务员、编辑、新媒体运营等岗位。
- 升学通道:15%毕业生考入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研究领域集中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文学等方向。
四、实践教学体系:全程贯通与校地协同
专业构建"三全育人"实践生态链:
校内实训
低年级开展经典诵读大赛、教学板书竞赛,高年级组织微课制作、教育研习,形成"以赛促学"的培养闭环。校外实践
与韶关市21所中小学共建省级示范性基地,安排18周教育实习;与市委宣传部、韶关日报社等单位合作,提供采编实训、文化志愿服务等岗位。社会服务
组织"丹霞文化宣讲团""推普乡村振兴"等品牌活动,近三年累计完成200余场社区讲座、50万字方言保护资料整理,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该专业通过"厚基础、强技能、重文化"的培养路径,既传承了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响应了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其省级一流专业的定位与94%教师资格证通过率的数据表现,印证了其在区域教师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对于志在从事语文教育或文化工作的考生而言,这所扎根粤北的地方高校提供了性价比极高的成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