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学作为亚洲排名第10的国际化高校,其中文及历史学科融合传统学术与现代研究,构建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该学科以跨学科研究为核心竞争力,在中国古典文学、历史学、文化遗产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通过全奖博士项目和双校联培硕士等创新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其QS世界大学排名62位的学术地位,配合香港地理优势与内地顶尖机构的深度合作,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独特平台。
在学术体系构建上,学科分为中国语言文学、文化遗产与跨文化研究、中国历史三大方向。博士项目采用4年制,提供每月18,700港元助学金和HKPFS奖学金(最高覆盖28,100港元/月),研究领域涵盖唐颂元研究、佛教史、数字人文等前沿课题。硕士阶段则设置1年制常规课程与2年制北大联合培养项目,后者包含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机构的实地考察。这种学术纵深与实践创新的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古典汉语与历史地理学等传统技能的同时,也能参与文创设计与文物保育等应用型研究。
学科特色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区域研究聚焦香港在全球化中的角色,例如通过香港史探讨殖民管治与本土意识;其二,比较史学方法贯穿教学,如硕士课程设置中西文化碰撞与跨文化比较文学模块;其三,数字技术深度介入人文研究,博士项目中艺术史数字化与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成为重点方向。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使学科在THE世界大学排名80位的评估体系中保持竞争力。
培养模式采用双轨制:对于学术型人才,博士项目要求提交研究计划书并参与国际会议,近三年有学者在《清华中文学报》等顶级期刊发表胡适研究、章太炎思想史等成果;对于应用型人才,硕士生可通过北京大学联合课程获得故宫博物院实习机会,其文创产业管理与博物馆学课程直接对接行业需求。数据显示,2025年硕士录取者中双非院校背景占比35%,但均分普遍达到85+/100,体现选拔的多元性与高标准。
申请流程强调学术适配性:博士申请人需具备研究型硕士学位或一等荣誉学士学位,语言要求托福88分或雅思6.5分;硕士申请则接受六级450分,但需通过中文写作入学考试。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历史与文化遗产方向要求申请者修读过30学时中文书面课程,具有非遗保护或考古实习经历者优先。建议跨专业申请者重点准备研究提案,例如结合传媒背景分析历史叙事建构,或运用国际关系理论解读中外文化交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