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省属重点师范院校,四川师范大学的英语(含师范方向)专业始终以培养兼具语言能力与教育素养的复合型教师为核心目标。该专业依托学校深厚的师范教育传统,构建了“语言+教育+跨学科”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既注重英语学科基础能力训练,又强化教学实践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形成了鲜明的师范特色。近年来,其专业四级一次性过级率93%、专业八级一次性过级率89.96%的突出成绩,以及学生在国家级英语赛事中斩获90余项奖项的数据,印证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成效。
一、以“主-辅-跨-参”模式重构师范能力体系
该专业创新性地采用“主-辅-跨-参”全人育人模式,将英语教学能力与其他学科素养深度融合。具体培养路径包括:
- 主修英语:通过《综合英语》《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等核心课程夯实语言基础
- 辅修中学课程:如数学、化学等学科,培养跨学科教学能力
- 跨选艺体课程:选修音乐、体育等技能课程,提升综合素质
- 参与社团实践:加入艺体类社团强化应用能力。这种模式使毕业生既能胜任英语学科教学,又能承担国际学校用英语教授其他学科课程的任务,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二、构建“跨专业融合”课程生态链
课程体系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形成三大模块:
- 语言文化固本模块:包含《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强化语言功底与文化理解
- 教育技能拓展模块:设置《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微格教学》等课程,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闭环衔接
- 信息技术赋能模块:开设《现代信息技术》《数据统计分析》等跨学科课程,培养数字化教学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将《科技史》《中国语言文化概论》等课程融入培养方案,既增强文化自信,又拓宽学术视野。
三、产学研协同强化实践创新能力
专业通过“高校-中小学双导师制”构建实践平台:
- 校内教师与中小学名师开展岗位互换,联合开发《巴蜀文化外译与宣传》等实践课程
- 学生需完成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三阶段实践,累计课时占比超20%
- 鼓励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近5年立项国家级、省级项目近30项。这种“做中学”模式使学生在真实教学场景中快速成长,近三年毕业生在成都七中、重庆八中等重点中学就业比例显著提升,部分学生进入北京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海内外名校深造。
从语言能力筑基到教育素养塑形,从单一技能训练到复合能力培育,四川师范大学英语师范专业通过系统化培养设计,正在为新时代基础教育输送“精英语、会教学、懂技术、有特长”的创新型教师。其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资质、省级“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地位,以及持续优化的“国内+海外”联合培养通道,更预示着该专业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