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西省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赣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深厚积淀,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该专业自1983年专科招生、1991年本科招生以来,已形成覆盖本硕教育的完整培养链,2022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其考研录取率稳定在70%以上,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高达98%,彰显出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这些成就源于专业建设在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力量等维度的系统化创新。
一、三维课程体系筑牢专业根基
专业构建"理论+实践+创新"的立体化课程架构,在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的同时强化师范技能培养:
- 核心理论课程: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主干课程,特别设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特色课程
- 师范能力模块:通过《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配套微格教学训练、教学技能竞赛等实践环节,形成"理论学习-模拟授课-竞赛检验"的闭环培养
- 红色文化浸润:依托"苏区红"数字资源库,开发《中央苏区史话100》等20门特色课程,将苏区精神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
二、双轨实践平台锤炼育人本领
专业通过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双轮驱动,构建层次分明的能力培养体系:
- 教学技能锤炼:设立"红色园丁杯"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采用"初赛-复赛-决赛"三级选拔机制,近三年学生获全国师范院校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12项
- 社会实践育人:组织"瑞金专业考察""三下乡暑期实践"等品牌活动,在红色文化调研中实现理论认知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 科研创新培育:通过"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平台,学生团队斩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金奖5项,形成"以赛促创"的培养模式
三、多元师资结构保障培养质量
学院汇聚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学标兵等组成的优质师资队伍:
- 学术领军人才:45名高级职称教师中,包含江西省"双千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人,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团队
- 教学名师梯队:拥有江西省金牌教师、十大优秀思政课教师等教学荣誉获得者8人,构建"名师示范-骨干引领-青年成长"的传帮带机制
- 实践导师库:聘请中学思政课特级教师、红色场馆研究员等行业专家20余人,形成"高校教师+实务专家"的双导师制
四、四维质量保障塑造培养特色
专业通过目标导向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成效:
- 目标定位精准:聚焦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在中学思政课教师岗位就业率达65%
- 过程管理规范:建立"课程考核-见习评价-实习鉴定"的全流程质量档案,实行师范技能八级达标考核制度
- 资源支撑有力: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等7个省级以上平台,提供优质教研资源
- 反馈机制完善: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动态调整培养方案,近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满意度保持95%以上
该专业在四十余年办学历程中,始终秉持"铸魂育人、服务苏区"的办学理念,其40%毕业生扎根赣南革命老区基础教育的就业选择,生动诠释了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被列为博士点培育学科,专业发展正迈向更高层次,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培养提供"赣师方案"。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