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中白联合培养)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标杆项目。该专业自2019年起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开展“2+2”联合培养模式,前两年在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完成基础课程与俄语培训,后两年赴白俄罗斯深化专业学习。2022年首届毕业生实现双学位授予率100%,其中55%学生继续在国内外顶尖院校深造。专业聚焦先进材料成形制造技术,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24届毕业生起薪中位数12万元/年,就业领域覆盖航空航天、智能装备等国家战略产业。以下从培养架构、课程体系、发展成效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学科定位与培养架构
专业立足“中国制造2025”战略与中白工业合作需求,构建“基础理论-国际标准-产业应用”三维培养体系:
- 学科层级: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23年入选安徽省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实现本硕博贯通培养;
- 专业方向:聚焦先进焊接、精密锻压、智能铸造三大领域,独创“热-力-场多物理耦合成形技术”课程群,配备中白联合实验室与数字成形仿真平台;
- 国际协同:与白方共建“中白先进制造研究院”,联合开发《智能成形工艺数据库》收录2000+种东欧工业标准数据。
二、课程体系与能力塑造
实施“双语教学-工程实训-跨国项目”阶梯培养方案:
- 基础能力层:
- 前两年必修工程图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同步强化俄语沟通能力,采用白俄罗斯原版教材进行专业术语培训;
- 引入虚拟现实焊接仿真系统,实现30种典型接头类型的数字化实训;
- 专业深化层:
- 后两年在白方学习精密塑性成形、航天材料特种连接技术等课程,参与明斯克轮式牵引车厂实际项目,掌握欧洲机械指令(EMD)认证标准;
- 开展中白联合毕业设计,案例包括火箭燃料箱体旋压成形工艺优化等军工项目;
- 复合拓展:45%学生辅修国际商务或工业设计双学位,培养技术与管理跨界能力。
三、师资力量与科研突破
形成“双导师制-跨国团队-产业专家”三维指导体系:
- 教学团队:中方配备教授8名(含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白方派遣欧洲科学院院士2人,企业导师来自江淮汽车、中航工业等龙头企业;
- 科研创新:
- 近三年承担中白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3项,研发的多场耦合精密成形装备使汽车覆盖件生产成本降低25%,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构建“一带一路”成形工艺知识图谱,收录500+项东欧专利技术,支撑奇瑞汽车白俄罗斯工厂工艺升级;
- 标准建设:联合制定《中白增材制造技术规范》,成为欧亚经济联盟认证参考标准。
四、培养成效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呈现“技术精专-国际适应-战略对接”三维竞争力:
- 就业质量:60%任职跨国制造企业,典型岗位包括中联重科白俄基地工艺总监、航天科工特种焊接工程师,35%毕业生三年内晋升技术管理岗;
- 升学路径:20%保送双一流高校,6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进入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 创业成果:孵化中白跨境技术转移企业4家,项目《智能旋压成形云平台》获“互联网+”大赛国际赛道金奖。
五、发展挑战与优化方向
需突破尖端工艺自主化率与跨国协同深度:
- 课程迭代:
- 增设太空环境成形技术模块,开发《零重力焊接虚拟仿真系统》;
- 强化ASME压力容器认证课程,对接商业航天产业需求;
- 合作深化:当前东欧就业占比65%,需拓展与德国工业4.0技术对接,建立中欧智能成形联合创新中心。
合肥工业大学中白联合培养项目以“铸器寰宇,智造未来”为育人理念,其“双校园浸润-多标准融通-全链条实践”模式在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具有示范意义。面对第六代移动通信与深空制造技术变革,“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与安徽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为专业注入新动能。对于志在成为国际顶尖工艺工程师或跨国技术管理人才的学子,这里既是先进制造技术的熔炉,更是连通亚欧工业体系的桥梁。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