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数字化时代展现出独特的人才培养路径。该专业以数智驱动为核心,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构建进阶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智慧的教育范式。其培养方案既注重夯实思政素养与专业知识,又强调跨境治理与数字政府部门建设等前沿领域能力,成为区域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标杆。
一、数智赋能的立体化培养模式
该专业构建了以“数智驱动、交叉融合、实践创新”为核心理念的三维育人架构:
- 价值塑造:将清廉文化建设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通过师德师风建设与东南亚区域治理特色方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化人才
- 知识建构:形成“理论—方法—特色领域”的品字形课程体系,包含34门理论课程与20门实践课程,覆盖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等四大办学方向
- 能力养成:依托电子政务实验室与东盟合作平台,开展跨境治理模拟、社会组织运营等实训项目,近五年学生获国家级创新创业奖项12项
二、跨学科融合的课程进阶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突破传统学科边界,采用OBE教育理念实现培养目标反向设计:
- 基础理论层:行政管理理论课程群(10门)与政治学、管理学跨学科课程(9门)构成知识基石
- 方法工具层:社会统计、政策分析等6类方法课程衔接数字治理技术应用,开发政务大数据分析等特色模块
- 创新实践层:在边疆治理现代化方向设置田野调查工作坊,要求学生完成县域治理诊断报告等实践成果
三、动态交互的教学范式革新
课堂教学引入竞争性教学机制,在必修课中推行:
- 案例教学占比提升至40%,开发中越边境贸易政策等区域性教学案例库
- 人机协同教学模式运用智能评估系统,实现学习轨迹追踪与个性化反馈
- 建立“5年成长追踪”机制,通过校友数据库分析职业发展路径,动态调整培养方案。数据显示,毕业生5年内晋升科级岗位比例达63%
四、产学研联动的生态构建
学院通过“政产学研”四维协同深化教育改革:
- 与自治区政府共建应急管理研究院,承接数字政府建设等横向课题23项
- 社会工作实验室开展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孵化社会组织14家
- 师资团队近五年获省部级课题51项,出版《边疆治理数字化转型》等著作9部,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有效转化
这种培养模式已产生显著辐射效应:专业建设经验被东盟6国高校借鉴,开发的“县域治理能力评估模型”在华南12个县区推广应用。随着中国—东盟数字治理研究中心的筹建,该专业正朝着建设区域性行政管理智库的目标迈进,为新时代治理体系现代化持续输送复合型政务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