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民族音乐理论)专业立足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形成"教学-传承-研究"三位一体的独特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蒙古族及北方草原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积淀,通过系统性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致力于培养具备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等复合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为音乐理论研究与传承创新输送优质力量。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构建了多层次知识体系:核心课程包含中西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音乐美学等理论课程,同时强化和声、曲式、配器等作曲技术训练。实践环节突出田野调查与论文写作,设置音乐人类学电影制作、非遗声像资源库建设等创新课程。2020版培养方案特别增设蒙古族现当代音乐、内蒙古汉族音乐及三少民族音乐等特色方向课,形成"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方向特色"的课程架构。
师资团队由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人、博士后4人组成,包含杨玉成、额尔敦其美格等学科带头人。教学团队采取"校内教师+校外专家"双导师制,聘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担任实践导师,通过民族音乐传承驿站平台开展驻校艺术家教学。近年来团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课题10余项,出版《蒙古族传统音乐概论》等特色教材,构建起理论教学与科研创新的良性互动。
该专业实施"三阶段"实践培养流程:
- 基础实践:一年级开展民歌采风与田野调查方法训练
- 专项实践:三年级参与非遗声像资源库建设与学术论坛
- 综合实践:五年级完成毕业论文与民族音乐专题研究实践教学中,学生需完成120小时田野工作,撰写2万字调研报告,并参与内蒙古民族音乐典藏系列专辑制作。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模式,使学生既能掌握比较音乐学分析方法,又具备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
依托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六大科研平台,专业建立"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学生可参与草原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传播等重大项目,利用声像资源库的3万余条民族音乐数据进行学术研究。毕业生中,15%考入中国音乐学院等名校深造,30%进入文化馆站从事非遗保护,形成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的双向就业通道。这种培养模式使该专业成为自治区音乐理论人才孵化的重要基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