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作为该校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自1958年创办以来,始终致力于数学学科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作为其核心本科专业,凭借扎实的学科基础、多元化的培养体系以及显著的区位特色,成为青藏高原地区数学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该专业于2020年入选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并通过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以下从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等角度展开分析。
在学科建设层面,该专业依托青海省重点学科平台,形成了以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为主的研究方向。学院拥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5个二级学科方向,并与厦门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建立虚拟教研室合作机制。其图论及其应用方向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这种“本硕贯通”的学科架构为学生提供了从基础教育到学术深造的完整路径。
课程体系设计凸显师范性与应用性双重导向。核心课程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嵌入数学建模、Matlab软件开发等实践性内容。特色课程如初等几何研究、数学教育学专门强化师范技能培养,而数值计算方法、运筹规划等课程则对接行业需求。课程设置对标教育部师范认证标准,形成“理论奠基—技能强化—创新拓展”的三阶培养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参与建设国家虚拟教研室项目,实现与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优质资源共享。
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学院构建了“竞赛+实习+科研”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近五年获国家级奖项13项;建立西宁市多所中学作为实习基地,要求师范生完成不少于12周的教育实习;鼓励本科生加入导师科研团队,近三年有5名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实验室配置方面,拥有数学实验与数学模型实验室等3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超过240万元,为实践教学提供硬件支撑。
师资队伍建设体现“本土+外援”的融合特色。专职教师中博士占比55.6%,包括全国模范教师1人、青海省优秀专家3人,同时柔性引进东南大学李铁香教授、兰州大学高兴教授等领军人才。教学团队中函数论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开发省级精品课程《数学分析》和校级精品课程6门。这种“双师型”师资结构既保障了理论教学深度,又通过客座教授讲座、校企联合指导等方式增强应用导向。
就业市场表现验证培养质量。毕业生主要流向基础教育领域,近年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0%以上,部分进入金融机构从事数据分析工作。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教学能力、数据分析素养评价优良率达85%。对于深造群体,近三年有12%毕业生考入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形成“就业+升学”双通道发展格局。这种培养成效得益于专业定位与区域需求的精准对接,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补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