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紧密对接新疆产业升级需求。该专业以三年制专科为载体,面向全国19个省份招生,致力于培养具备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应用开发三大核心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新疆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专业建设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通过“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为区域智能化转型输送生力军。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构建了“基础+模块+拓展”的立体化框架。基础层涵盖Python编程、数据结构与算法等底层技术;模块化课程围绕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系统部署三大方向展开,例如《机器学习实战》课程采用企业真实项目驱动教学;拓展层引入华为昇腾生态认证课程,实现技术标准与行业前沿同步。实践教学占比超过50%,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学生可完成从数据标注到模型优化的全流程训练。
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产教深度融合特色。学院与华为共建ICT产业学院,引入企业工程师担任产业导师,参与课程开发与项目指导;与乌鲁木齐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行“1.5+1.5”分段培养:前三个学期在校夯实理论基础,后三学期进入企业完成智能设备调试、AI产品测试、系统运维等岗位实训。近三年该专业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赛项中累计获奖3项,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92%。
职业发展通道呈现多元化特征。主要岗位群包括人工智能训练师(数据服务方向)、智能系统实施工程师(部署运维方向)、AI应用开发工程师(软件设计方向)三大类。区域就业集中在智慧农业、智能安防、工业质检等领域,典型雇主包含特变电工、金风科技等本土龙头企业。根据学院2024年就业质量报告,该专业初次就业率达96.5%,平均起薪4520元,显著高于自治区高职平均水平。职业晋升路径清晰,约30%毕业生在三年内成长为项目组长或技术主管。
专业建设优势体现在“双高”平台支撑和跨专业协同两方面。作为国家优质校重点建设专业,共享国家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资源,与大数据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形成集群效应。校企共建的AI+纺织缺陷检测联合实验室,已开发出棉纺质量智能检测系统并在多家企业投入使用。这种“人工智能+X”的交叉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通用AI技术的同时,具备特定行业的场景化应用能力,有效破解了西部地区AI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