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重点合作办学项目,由东北大学与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联合举办。该项目整合两校在材料科学、机械工程、自动化等领域的优质资源,构建"跨学科+国际化"培养体系,2025届毕业生深造率达80.94%,其中45人进入帝国理工学院等国际顶尖学府。专业聚焦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领域,实施"中法双校园"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法语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学科平台与培养定位
专业立足国际工程教育标准,形成四大核心优势:
- 学科支撑:依托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整合机械工程、自动化等学科资源;
- 国际合作:引入图卢兹第三大学化学、机械工程、电子电能自动化三大优势方向的教学体系;
- 科研转化:研发的复合材料优化设计系统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提升结构强度18%;
- 认证体系:法方课程采用欧盟学分互认体系,毕业生可获法国教育部颁发的LICENCE学位证书。
二、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实施"3+1双学位"培养架构:
- 国内培养阶段(前三年):
- 第一学期强化法语教学,要求达到B1水平;
- 分方向培养:第四学期起可选材料、机械工程、电子电能自动化三大方向;
- 引进18门法方核心课程,采用原版教材并配备中方助教;
- 法国实践阶段(第四年):
- 在图卢兹第三大学完成材料表征、数字数据处理等实践课程;
- 参与空中客车等企业项目,掌握EUV光刻胶表征技术;
- 学位授予机制:
- 合格者获东北大学毕业证+学位证及法方化学/机械工程/电子电能自动化学士学位;
- 未达法语要求者转入非出国培养计划,完成东北大学课程后获单学位。
三、核心课程与教学特色
构建跨学科课程矩阵:
- 材料方向:包含晶体学(法国教授授课)、材料热力学等12门核心课,采用热力学和动力学耦合分析方法;
- 机械工程方向:设置连续介质力学(使用ANSYS仿真)、金属加工工艺等课程,开发数字孪生制造系统;
- 电子电能方向:重点教授数字控制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配备离散事件系统实验平台;
- 实践创新:2022年学生团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获全国铜奖3项。
四、就业前景与深造路径
形成多元化发展通道:
- 国际深造:约50%毕业生进入帝国理工学院(2025届15人)、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攻读硕士;
- 国内升学:6%保研至北京大学(2025届2人)、上海交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
- 跨国企业:30%入职空中客车(图卢兹总部)、圣戈班集团等法资企业,起薪25-35万元/年;
- 科研院所:14%进入中国航发集团从事航空材料研发,参与C919大飞机项目。
五、行业挑战与专业革新
应对新材料革命启动"MatTech 2030计划":
- 课程迭代:新增《智能材料设计》模块,开发多尺度力学测试平台;
- 设备升级:投入1500万元建设原位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实现原子级材料表征;
- 认证强化:推进ISO/IEC 17025认证覆盖率提升至70%。建议学生在掌握ANSYS仿真技术基础上,辅修人工智能或商业法语,构建"技术+管理"复合竞争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